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收藏

用户ID:  1699
昵称:  beatrice
来自:  海外 北美

日历

2011 - 10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 2011 - 10 «»

日志分类

最新评论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1年10月17日 11:28:46

在北京开画展的加拿大画家(原文)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我在麦吉尔大学读东亚研究本科三年级。我从小就对艺术作品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记得我外婆教过我画画儿,她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两年前开始学习中国艺术史以来,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在北京,我选了一门艺术课。当时我发现画画儿跟写字的做法很像:你不仅要看重每个小的部分,而且要注意怎么拿笔,怎么配合身体动作等等。因为艺术作品能反映出文化,所以我觉得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彼此文化的方法。这次我想说的是一位加拿大美术家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个叫“一百个字”的展览。
Dominique Besner1965出生在安大略省。这就是他在安大略的乡村生活:整个夏天,他跟父亲,哥哥,叔叔和堂兄弟们在田间劳作。冬天变冷,他们会像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一样,急切地盼望重聚在餐桌旁,分享食物,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冬天。季节决定了农民生活的节奏,是辛勤地工作还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二十岁左右他开始对自己有许多认识,虽然还不太清楚,却已经让他明确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的理想。大一结束后的那个夏天,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他决定去耶路撒冷旅行。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他还记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谈。到今天那次圣地旅行仍然给他留着很深的印象,他还记得那里的那些漂亮的建筑及其灿烂的颜色。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离开了家乡:先去渥太华,然后去蒙特利尔。那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他的事业会那么成功。
在蒙特利尔,Besner开始勤奋地作画,他在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的过程中深深地迷上了各种模型和色彩。在Besner的整个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是表现他生活的方式。这位艺术家从不放过当今世界呈现的点滴变化,希望找到一种具体或抽象的全新方式立体地再现这一世界。他并不想将其理想化或再创作自然而只是想把人类活动中的精神表现出来。“一百个字”的主题就是要用艺术这种方式来记载和回忆一种有生趣的文明。
一年以前,准备了很长时间后,DominiqueBesner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他的作品用中文解释。我自己上中国艺术史课的时候,教授很痛苦地想让我们明白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概念。她难以用英文解释顾恺之是如何把一个人的“神”,而非“形”,画在布上的。Dominique Besner 去北京的798参加的这个展览也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艺术的传统跟加拿大的差别很大,所以他很难以想像中国人会理解他的作品。离开的时候,这位艺术家在他的行李里边只有一百个字:“语言近乎愚蠢地在孤独的痛苦中漂浮。时空错乱, 波涛汹涌, 滚滚巨浪把它们打入海底, 从此悄无声息, 没有了文字的亲密忸怩,也不见了情人的窃窃私语。作品的主人昂首而起, 他要创造并为之沉迷。天庭迁怒。他徘徊于海上, 任凭恶浪将自己吞溺。”
Besner在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好奇。好像艺术的交流比语言的强。其实交流彼此的艺术传统是很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他国文化的方法。北京那个城市的风貌给Besner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下个月在蒙特利尔Besner会有一个叫“磨拉”MORA的新的展览,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790)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8:01

在北京开画展的加拿大画家Besner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font][font=宋体]我从小就对艺术作品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小时候外婆教过我画画儿,她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两年前开始在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学习中国艺术史以来,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在北京,我选了一门艺术课。当时我发现画中国画儿跟写汉字的方法很像:你不仅要看重每个小的部分,而且要注意怎么拿笔,怎么配合身体动作等等。因为艺术作品能反映出文化,所以我觉得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彼此文化的方法。这次我想说的是一位加拿大美术家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个叫“一百个字”的展览。
Dominique Besner 1965出生在安大略省。这就是他在安大略的乡村生活:整个夏天,他跟父亲,哥哥,叔叔和堂兄弟们在田间劳作。冬天来了,他们会像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一样,急切地盼望重聚在餐桌旁,分享食物,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冬天。季节决定了农民生活的节奏:是辛勤地工作还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认识虽然还不太清楚,却已经让他明确了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的理想。大一结束后的那个夏天,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他决定去耶路撒冷旅行。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到今天那次圣地旅行仍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还记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谈的经历,他还记得那里的那些漂亮的建筑及其灿烂的色彩。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离开了家乡:先去渥太华,然后去蒙特利尔。那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他的事业后来会那么成功。
在蒙特利尔,Besner开始勤奋地作画。他在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的过程中深深地迷上了各种模型和色彩。在Besner的整个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就是表现他生活的方式。这位艺术家从不放过当今世界呈现的点滴变化,总希望找到一种具体或抽象的全新方式立体地再现这一世界。他并不想将其理想化或简单地再现自然,而只是想把人类活动中的精神表现出来。“一百个字”展览的主题就是要用艺术这种方式来记载和回忆一种有趣的文明。
一年以前,在准备了很长时间后,Dominique Besner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办展览。当时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他的作品用中文解释。我自己上中国艺术史课的时候,教授很痛苦地想让我们明白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概念。她难以用英文解释顾恺之是如何把一个人的“神”,而非“形”,画在布上的。Dominique Besner 去北京798参加的这个展览也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艺术的传统跟加拿大的差别很大,所以他很难想像中国人会理解他的作品。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位艺术家收获的也有一百个字:“语言近乎愚蠢地在孤独的痛苦中漂浮。时空错乱, 波涛汹涌, 滚滚巨浪把它们打入海底, 从此悄无声息, 没有了文字的亲密忸怩,也不见了情人的窃窃私语。作品的主人昂首而起, 他要创造并为之沉迷。天庭迁怒。他徘徊于海上, 任凭恶浪将自己吞溺。”
Besner在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好奇,好像艺术的交流比语言的交流更强,他认识到其实交流彼此的艺术传统是很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他国文化的方法。北京那个城市的风貌给Besner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个月Besner在蒙特利尔会有一个叫“磨拉”MORA的新的展览,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78)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6:22

中国学生在加拿大遇到的文化冲击(原文)

今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刚到的时候,我真的碰到了“文化冲击”,身体上也有些水土不服。这个经历使我想要研究一下中国人来加拿大有没有强烈的“文化冲击”。我上个星期请一个中国朋友接受我的采访,询问她在加拿大的相关经历。她叫邓秋菊,是麦吉尔大学东亚文化学的研究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离开中国以前对加拿大有什么印象?因为她已经来加拿大有三年多了,她想了好一会儿。她本来的认识是通过看美剧:大多说英语,加拿大的福利比较好,税很高。她笑着说其他的认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求恩。然后我问她:跟现在的认识有什么差别吗?现在跟以前印象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渐渐地。刚来的时候 Deng Qiuju 就受到了文化‘冲击’。有一个很笑的事情,她说她来加拿大以前没有想到大家见面时都会问:“How are you?”直到现在有人说这句话时,她还是会想:“How am I?”因为在中国大家一般说的是“你好”,然后你就回答“你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她觉得有点奇怪的就是有时候有的人在路上可以问你“How are you?”但是你不能回答因为他已经走过去了。到现在,Deng Qiuju 还没完全适应加拿大人的这个习惯。
我问我朋友她觉得还有那些文化冲击是比较强的?她说,首先,在中国,大家是很理会交通灯,只要看没有人没有车就过马路,而且你经常要跟车抢路。她到加拿大发现人和人,人和车,车和车都是互相让的,行人也不会随便过马路。 Deng Qiuju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也不习惯一个加拿大人的特色:他们喜欢跟陌生人聊天儿。她排队的时候或者去买东西,有人会跟她讨论天气怎么样,问她是从哪儿来的等等,她觉得很奇怪。
然后我问我朋友有没有一些加拿大的习惯她一直都不适应。我一问这个问题她就回答说:喝冷水。她现在还是习惯喝热水。她有很多中国朋友本来都跟她一样,但是慢慢习惯了,她还是不习惯。
我问她在加拿大的文化里哪些地方是她会最享受的?她说有一个就是大家都比较谦让。比如说公共汽车来了,如果有残疾人,那辆车会把车板降低,让残疾人先上。在中国,尤其是春运其间,人特别多,她的一个同学因为人太多上不去火车,最后是爬窗子进去的!她觉得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友好。这可能是因为人口少,资源多,人们比较愿意互相帮助。而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骗子。她觉得很悲哀因为坏人多,你都不敢做好事儿了,就像在中国人们不敢去搀扶路边摔倒的老奶奶。她去渥太华住过一段时间,那里人很少,大家很都友好。当她拿着地图在街上站着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走过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她觉得加拿大人很热情。
我问她住在加拿大的时候会不会想念中国的生活。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马上回答说“想啊!”除了家人和朋友,她最怀念的就是中国的美食:又便宜又好吃。Deng Qiuju 想了一段时间之后加上:但是要看哪些方面,有些方面还是加拿大比较好。比如气候, 还有交通。她去年从加拿大回中国,发现中国的交通特别不可思议。这趟回国是她在加拿大待了两年之后,她发现有一个“反文化冲击”。那时候她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比如说,上公共汽车的时候会很谦让,可是她回中国的时候,一下飞机要坐地铁,第一趟她就上不去了。
   最后她说,这些所谓的“文化”上的差异,背后都是有物质基础支撑的。加拿大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所以社会福利很好,人们的生活也就相应的比较放松。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人们要用各种手段谋生,所以生活压力很大,竞争就很激烈。虽然如此,我和她都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美好回忆,也都希望有机会重回中国。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347)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4:29

中国学生在加拿大遇到的文化冲击

今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刚到的时候,我不仅碰到了“文化冲击”,身体上也有些水土不服。这个经历使我想要研究一下中国人来加拿大有没有强烈的“文化冲击”。就这个问题,上个星期我请一个中国朋友接受我的采访,询问她在加拿大的相关经历。她叫邓秋菊,是麦吉尔大学东亚文化学专业的研究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离开中国以前对加拿大有什么印象。可能是因为她已经来加拿大有三年多了,这个问题让她想了好一会儿。她说最初对加拿大的认识都是通过看美剧得来的:加拿大人大多说英语,加拿大的福利比较好,还有税很高。她笑着说其他的认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求恩了。我又问她:那过了三年,现在的认识跟以前有什么差别吗?邓告诉我,现在跟以前印象的差别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渐渐地过程。她说,刚来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文化冲击吧。来加拿大以前她没有想到这里的人见面时总是会问:“How are you?”每次有人这么问,她总是会想:“How am I?” 直到现在有人说这句话时她还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在中国大家见面时一般说的是“你好”,然后你就回答“你好”就可以了。而在加拿大,人们的问候总是用“How are you?”甚至有时候有人在路上问你“How are you?”你还没有回答的时候他已经走过去了。到现在,邓说她还没完全适应加拿大人的这个习惯。邓接着说,在中国,很多人不太理会交通灯,只要看没有人没有车就过马路,甚至经常还要跟车抢路。她到加拿大后发现这里人和人,人和车,车和车都是互相礼让的,行人也不会随便横穿马路。还有,她发现加拿大人喜欢跟陌生人聊天儿。她排队的时候或者去买东西,总会碰到有人会跟她讨论天气怎么样,问她是从哪儿来的等等,这都让她觉得很奇怪。
说到哪些加拿大人的习惯她一直都不能适应。我一问到这个问题她就回答说:喝生水。她现在还是习惯喝开水。她说有很多中国朋友本来都跟她一样,但是后来慢慢习惯了,只是她还是不习惯。
我问她在加拿大的文化里哪些地方是她会最享受的?她说有一点就是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谦让。比如说公共汽车来了,如果有残疾人,那辆车会把车板降低,让残疾人先上。在中国,尤其是春运期间,人特别多,她的一个同学曾经因为人太多上不去火车,最后是爬窗子进去的。她觉得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友好。这可能是因为人口少,资源多,人们比较愿意互相帮助。而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骗子。她觉得很悲哀。因为坏人多,你都不敢做好事儿了,就像现在在中国人们不敢去搀扶路边摔倒的老奶奶。她曾去渥太华住过一段时间。那里人很少,大家很都友好。当她拿着地图在街上站着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走过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这让她觉得加拿大人很热情。
我又问她住在加拿大的时候会不会想念中国的生活。这次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马上回答说“想啊!”除了家人和朋友,她最怀念的就是中国的美食:又便宜又好吃。想了一下邓又说:但是还要看哪些方面,有些方面还是加拿大比较好。比如气候, 还有交通。她去年从加拿大回中国,发现中国的交通拥挤得不可思议。在加拿大待了两年之后再回国,她又遇上了“反文化冲击”。当她已经习惯了加拿大人的谦让,当她回到中国的时候,一下飞机要坐地铁,第一趟她就挤上不去了。
邓最后说,这些所谓的“文化”上的差异,背后都是有物质基础支撑的。加拿大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相对少,社会福利好,人们的生活也就相应地比较放松。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人们要用各种手段谋生,生活压力很大,竞争就很激烈。国情不同,文化也有不同。
邓的讲述勾起了我关于中国许多的美好回忆,我憧憬着什么时候能够重回中国。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726)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