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4 - 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 2024 - 4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1年11月22日 10:07:16

让更多的魁北克人学习外语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中国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很多外国公司的投资;大量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涌现出来。国际合作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更加融入世界。

现在,中国的经济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三十年以后中国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都希望与中国进行贸易。很多西方公司都希望聘用会说汉语的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加拿大也是这样,而且由于大量的中国移民,汉语还是加拿大第三大语言,仅次于英语和法语。

尽管如此,大多数蒙特利尔的学校却没有根据这种情况来改变课程以适应实际需要。他们不重视提供跟中国或亚洲有关的课程,比如相关的语言,历史,经济等。这里有亚洲研究或者教亚洲语言专业的学校还很少。(这几年虽然比以前已经比较多了,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太少了。)最近Brebeuf还取消了东亚研究专业。在我看来,加拿大的学校不重视提供和东亚有关的课程,也不愿改编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一种亚洲语言,这反映了他们不愿意根据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承认亚洲语言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这里我想特别说说魁北克的情况。去年在本地的La Presse报上登出来过一篇关于孔子学院的文章。那篇文章的内容是说孔子学院这种机构会对魁北克的文化和语言造成威胁。文章的作者觉得因为说法语的人本来已经很少了。如果魁北克的学校除了英语以外,还教学生汉语,那魁北克的学生长大后,法语的能力就会不够强。这篇文章反映了很多魁北克人对于法语在魁北克会消失的担忧。这种担忧可能来自在历史上魁北克人从来没有过安全感,他们非常担心法语会变得不重要了。我能理解这种担心,但对我来说,学习外语是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果因为要保护法语,就让这里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别的语言。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如果社会,学校和父母不鼓励学生从小学习外语,以后这些学生长大后就会失去很多机会,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

我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人从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无论在公园或者在校园里,很多年轻人坚持在英语角练习说和听。每次看到一个外国人,有很多中国人会很好奇地来询问他们能不能跟这个外国人练习说英语。为了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时候觉得他们很有勇气。虽然他们没有很好的机会说英语,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想到这里,我对La Presse的那篇文章觉得很失望,因为我意识到它的目光实在太短浅了。虽然在加拿大法语地位需要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保护魁北克文化就要挫伤年轻人学外语的热情。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是因为世界上说法语的人不多,魁北克的学生为了将来更应该努力学习外语。否则,他们将来找工作会很难,魁北克的经济发展也会遇到瓶颈。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学法语不重要。法语是我的母语,对我来说法语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语言。魁北克有着学习法语和英语的良好环境和资源,这里很多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这是魁北克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但是现在,我们还应该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我们应该鼓励魁北克学生积极学习英语法语以外其他语言。这样在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中,魁北克才能有更强的优势。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57)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8:46

在北京开画展的加拿大画家(原文)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我在麦吉尔大学读东亚研究本科三年级。我从小就对艺术作品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记得我外婆教过我画画儿,她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两年前开始学习中国艺术史以来,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在北京,我选了一门艺术课。当时我发现画画儿跟写字的做法很像:你不仅要看重每个小的部分,而且要注意怎么拿笔,怎么配合身体动作等等。因为艺术作品能反映出文化,所以我觉得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彼此文化的方法。这次我想说的是一位加拿大美术家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个叫“一百个字”的展览。
Dominique Besner1965出生在安大略省。这就是他在安大略的乡村生活:整个夏天,他跟父亲,哥哥,叔叔和堂兄弟们在田间劳作。冬天变冷,他们会像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一样,急切地盼望重聚在餐桌旁,分享食物,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冬天。季节决定了农民生活的节奏,是辛勤地工作还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二十岁左右他开始对自己有许多认识,虽然还不太清楚,却已经让他明确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的理想。大一结束后的那个夏天,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他决定去耶路撒冷旅行。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他还记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谈。到今天那次圣地旅行仍然给他留着很深的印象,他还记得那里的那些漂亮的建筑及其灿烂的颜色。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离开了家乡:先去渥太华,然后去蒙特利尔。那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他的事业会那么成功。
在蒙特利尔,Besner开始勤奋地作画,他在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的过程中深深地迷上了各种模型和色彩。在Besner的整个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是表现他生活的方式。这位艺术家从不放过当今世界呈现的点滴变化,希望找到一种具体或抽象的全新方式立体地再现这一世界。他并不想将其理想化或再创作自然而只是想把人类活动中的精神表现出来。“一百个字”的主题就是要用艺术这种方式来记载和回忆一种有生趣的文明。
一年以前,准备了很长时间后,DominiqueBesner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他的作品用中文解释。我自己上中国艺术史课的时候,教授很痛苦地想让我们明白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概念。她难以用英文解释顾恺之是如何把一个人的“神”,而非“形”,画在布上的。Dominique Besner 去北京的798参加的这个展览也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艺术的传统跟加拿大的差别很大,所以他很难以想像中国人会理解他的作品。离开的时候,这位艺术家在他的行李里边只有一百个字:“语言近乎愚蠢地在孤独的痛苦中漂浮。时空错乱, 波涛汹涌, 滚滚巨浪把它们打入海底, 从此悄无声息, 没有了文字的亲密忸怩,也不见了情人的窃窃私语。作品的主人昂首而起, 他要创造并为之沉迷。天庭迁怒。他徘徊于海上, 任凭恶浪将自己吞溺。”
Besner在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好奇。好像艺术的交流比语言的强。其实交流彼此的艺术传统是很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他国文化的方法。北京那个城市的风貌给Besner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下个月在蒙特利尔Besner会有一个叫“磨拉”MORA的新的展览,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04)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8:01

在北京开画展的加拿大画家Besner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font][font=宋体]我从小就对艺术作品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小时候外婆教过我画画儿,她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两年前开始在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学习中国艺术史以来,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在北京,我选了一门艺术课。当时我发现画中国画儿跟写汉字的方法很像:你不仅要看重每个小的部分,而且要注意怎么拿笔,怎么配合身体动作等等。因为艺术作品能反映出文化,所以我觉得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彼此文化的方法。这次我想说的是一位加拿大美术家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个叫“一百个字”的展览。
Dominique Besner 1965出生在安大略省。这就是他在安大略的乡村生活:整个夏天,他跟父亲,哥哥,叔叔和堂兄弟们在田间劳作。冬天来了,他们会像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一样,急切地盼望重聚在餐桌旁,分享食物,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冬天。季节决定了农民生活的节奏:是辛勤地工作还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认识虽然还不太清楚,却已经让他明确了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的理想。大一结束后的那个夏天,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他决定去耶路撒冷旅行。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到今天那次圣地旅行仍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还记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谈的经历,他还记得那里的那些漂亮的建筑及其灿烂的色彩。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离开了家乡:先去渥太华,然后去蒙特利尔。那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他的事业后来会那么成功。
在蒙特利尔,Besner开始勤奋地作画。他在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的过程中深深地迷上了各种模型和色彩。在Besner的整个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就是表现他生活的方式。这位艺术家从不放过当今世界呈现的点滴变化,总希望找到一种具体或抽象的全新方式立体地再现这一世界。他并不想将其理想化或简单地再现自然,而只是想把人类活动中的精神表现出来。“一百个字”展览的主题就是要用艺术这种方式来记载和回忆一种有趣的文明。
一年以前,在准备了很长时间后,Dominique Besner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办展览。当时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他的作品用中文解释。我自己上中国艺术史课的时候,教授很痛苦地想让我们明白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概念。她难以用英文解释顾恺之是如何把一个人的“神”,而非“形”,画在布上的。Dominique Besner 去北京798参加的这个展览也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艺术的传统跟加拿大的差别很大,所以他很难想像中国人会理解他的作品。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位艺术家收获的也有一百个字:“语言近乎愚蠢地在孤独的痛苦中漂浮。时空错乱, 波涛汹涌, 滚滚巨浪把它们打入海底, 从此悄无声息, 没有了文字的亲密忸怩,也不见了情人的窃窃私语。作品的主人昂首而起, 他要创造并为之沉迷。天庭迁怒。他徘徊于海上, 任凭恶浪将自己吞溺。”
Besner在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好奇,好像艺术的交流比语言的交流更强,他认识到其实交流彼此的艺术传统是很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他国文化的方法。北京那个城市的风貌给Besner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个月Besner在蒙特利尔会有一个叫“磨拉”MORA的新的展览,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90)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6:22

中国学生在加拿大遇到的文化冲击(原文)

今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刚到的时候,我真的碰到了“文化冲击”,身体上也有些水土不服。这个经历使我想要研究一下中国人来加拿大有没有强烈的“文化冲击”。我上个星期请一个中国朋友接受我的采访,询问她在加拿大的相关经历。她叫邓秋菊,是麦吉尔大学东亚文化学的研究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离开中国以前对加拿大有什么印象?因为她已经来加拿大有三年多了,她想了好一会儿。她本来的认识是通过看美剧:大多说英语,加拿大的福利比较好,税很高。她笑着说其他的认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求恩。然后我问她:跟现在的认识有什么差别吗?现在跟以前印象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渐渐地。刚来的时候 Deng Qiuju 就受到了文化‘冲击’。有一个很笑的事情,她说她来加拿大以前没有想到大家见面时都会问:“How are you?”直到现在有人说这句话时,她还是会想:“How am I?”因为在中国大家一般说的是“你好”,然后你就回答“你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她觉得有点奇怪的就是有时候有的人在路上可以问你“How are you?”但是你不能回答因为他已经走过去了。到现在,Deng Qiuju 还没完全适应加拿大人的这个习惯。
我问我朋友她觉得还有那些文化冲击是比较强的?她说,首先,在中国,大家是很理会交通灯,只要看没有人没有车就过马路,而且你经常要跟车抢路。她到加拿大发现人和人,人和车,车和车都是互相让的,行人也不会随便过马路。 Deng Qiuju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也不习惯一个加拿大人的特色:他们喜欢跟陌生人聊天儿。她排队的时候或者去买东西,有人会跟她讨论天气怎么样,问她是从哪儿来的等等,她觉得很奇怪。
然后我问我朋友有没有一些加拿大的习惯她一直都不适应。我一问这个问题她就回答说:喝冷水。她现在还是习惯喝热水。她有很多中国朋友本来都跟她一样,但是慢慢习惯了,她还是不习惯。
我问她在加拿大的文化里哪些地方是她会最享受的?她说有一个就是大家都比较谦让。比如说公共汽车来了,如果有残疾人,那辆车会把车板降低,让残疾人先上。在中国,尤其是春运其间,人特别多,她的一个同学因为人太多上不去火车,最后是爬窗子进去的!她觉得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友好。这可能是因为人口少,资源多,人们比较愿意互相帮助。而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骗子。她觉得很悲哀因为坏人多,你都不敢做好事儿了,就像在中国人们不敢去搀扶路边摔倒的老奶奶。她去渥太华住过一段时间,那里人很少,大家很都友好。当她拿着地图在街上站着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走过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她觉得加拿大人很热情。
我问她住在加拿大的时候会不会想念中国的生活。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马上回答说“想啊!”除了家人和朋友,她最怀念的就是中国的美食:又便宜又好吃。Deng Qiuju 想了一段时间之后加上:但是要看哪些方面,有些方面还是加拿大比较好。比如气候, 还有交通。她去年从加拿大回中国,发现中国的交通特别不可思议。这趟回国是她在加拿大待了两年之后,她发现有一个“反文化冲击”。那时候她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比如说,上公共汽车的时候会很谦让,可是她回中国的时候,一下飞机要坐地铁,第一趟她就上不去了。
   最后她说,这些所谓的“文化”上的差异,背后都是有物质基础支撑的。加拿大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所以社会福利很好,人们的生活也就相应的比较放松。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人们要用各种手段谋生,所以生活压力很大,竞争就很激烈。虽然如此,我和她都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美好回忆,也都希望有机会重回中国。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359) |  收藏
2011年10月17日 11:24:29

中国学生在加拿大遇到的文化冲击

今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刚到的时候,我不仅碰到了“文化冲击”,身体上也有些水土不服。这个经历使我想要研究一下中国人来加拿大有没有强烈的“文化冲击”。就这个问题,上个星期我请一个中国朋友接受我的采访,询问她在加拿大的相关经历。她叫邓秋菊,是麦吉尔大学东亚文化学专业的研究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离开中国以前对加拿大有什么印象。可能是因为她已经来加拿大有三年多了,这个问题让她想了好一会儿。她说最初对加拿大的认识都是通过看美剧得来的:加拿大人大多说英语,加拿大的福利比较好,还有税很高。她笑着说其他的认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求恩了。我又问她:那过了三年,现在的认识跟以前有什么差别吗?邓告诉我,现在跟以前印象的差别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渐渐地过程。她说,刚来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文化冲击吧。来加拿大以前她没有想到这里的人见面时总是会问:“How are you?”每次有人这么问,她总是会想:“How am I?” 直到现在有人说这句话时她还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在中国大家见面时一般说的是“你好”,然后你就回答“你好”就可以了。而在加拿大,人们的问候总是用“How are you?”甚至有时候有人在路上问你“How are you?”你还没有回答的时候他已经走过去了。到现在,邓说她还没完全适应加拿大人的这个习惯。邓接着说,在中国,很多人不太理会交通灯,只要看没有人没有车就过马路,甚至经常还要跟车抢路。她到加拿大后发现这里人和人,人和车,车和车都是互相礼让的,行人也不会随便横穿马路。还有,她发现加拿大人喜欢跟陌生人聊天儿。她排队的时候或者去买东西,总会碰到有人会跟她讨论天气怎么样,问她是从哪儿来的等等,这都让她觉得很奇怪。
说到哪些加拿大人的习惯她一直都不能适应。我一问到这个问题她就回答说:喝生水。她现在还是习惯喝开水。她说有很多中国朋友本来都跟她一样,但是后来慢慢习惯了,只是她还是不习惯。
我问她在加拿大的文化里哪些地方是她会最享受的?她说有一点就是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谦让。比如说公共汽车来了,如果有残疾人,那辆车会把车板降低,让残疾人先上。在中国,尤其是春运期间,人特别多,她的一个同学曾经因为人太多上不去火车,最后是爬窗子进去的。她觉得在加拿大大家都比较友好。这可能是因为人口少,资源多,人们比较愿意互相帮助。而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骗子。她觉得很悲哀。因为坏人多,你都不敢做好事儿了,就像现在在中国人们不敢去搀扶路边摔倒的老奶奶。她曾去渥太华住过一段时间。那里人很少,大家很都友好。当她拿着地图在街上站着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走过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这让她觉得加拿大人很热情。
我又问她住在加拿大的时候会不会想念中国的生活。这次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马上回答说“想啊!”除了家人和朋友,她最怀念的就是中国的美食:又便宜又好吃。想了一下邓又说:但是还要看哪些方面,有些方面还是加拿大比较好。比如气候, 还有交通。她去年从加拿大回中国,发现中国的交通拥挤得不可思议。在加拿大待了两年之后再回国,她又遇上了“反文化冲击”。当她已经习惯了加拿大人的谦让,当她回到中国的时候,一下飞机要坐地铁,第一趟她就挤上不去了。
邓最后说,这些所谓的“文化”上的差异,背后都是有物质基础支撑的。加拿大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相对少,社会福利好,人们的生活也就相应地比较放松。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人们要用各种手段谋生,生活压力很大,竞争就很激烈。国情不同,文化也有不同。
邓的讲述勾起了我关于中国许多的美好回忆,我憧憬着什么时候能够重回中国。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740) |  收藏
2011年08月10日 09:51:16

西方人不“谦虚”吗?

北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也有非常现代化的一面。在那里我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水乳交融,另一方面,我也经常在经历着中西文化差异的冲击。
就拿我在北大的汉语学习来说,我常觉得学习汉语其实有的时候会很困难,因为你不仅要学习语法,发音,成语等,还要很了解文化背景才能把汉语说得地道。我现在每天上的口语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怎么通过汉语口头交流来了解中国文化。每天我们的老师会提一些题目让我们同学之间互相聊天。我的同学们大部分是来自海外的华裔,还有韩裔。虽然我们同学之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同学们和老师的对话都不太顺利,似乎总是鸡同鸭讲。每次看到这个情况我就会问自己,讨论文化的差异值得不值得?要无奈地接受老师的看法还是要辩论?正因为如此,我常常感到很困惑。
在北大,我很快就发现中国教育的文化不鼓励学生问问题或者质疑老师说的话。这让接受加拿大教育长大的我很不习惯。从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和老师一直在鼓励我问问题,一问再问。在学校,不管我们在学习文学,哲学,政治学等等,教授都认定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有能力自己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北大,我对老师不让我反驳他的说法感到很疑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们从来不质疑老师的看法。
有一天我们在学习‘谦虚’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有什么意思。老师给我们一个例子说:“如果你赞美一个中国学生的能力或性格,他总会表示自己其实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如果你表扬一个外国学生的汉语好,他就直接会说‘谢谢’。因为在西方文化里没有‘抑己扬人’那样的心理。”我一听到这个例子就觉得不太舒服,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对西方文化没有那么清晰的印象。我就举手想纠正老师的说法。我告诉大家西方人用别的办法来表现谦虚这种品行。比如我们的一个朋友对我们表示赞美,我们也会尝试拒绝称赞或摇头表示反对。我说完了以后,我的老师简单地对我笑了笑,我想他不愿意承认我可能在说实际的情况。那时候我就很懊恼,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不赏识我的看法,毕竟这也是文化交流课!
几天之后我跟一个韩国同学又说起这个事情。她跟我说她认为我课上的行为不太得当,我应该只要听和写。如果我的看法跟老师的不一样,我不应该提,只要想。我对这个说法很好奇。不太清楚如果我们应该那样上课,那教育是为了什么?那时候我就在回想McGill的教授一直不愿意一堂课讲到底,他们总是倾向让学生表达对课文的意见。后来我跟一个中国朋友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他用了三个字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老师不太习惯用这个方法培养学生:“爱面子”。他让我想象一下,中国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过上心目中幸福的生活,但是只有一小部分能获得成功。我的朋友告诉我其实中国学生没有安全感,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明白,你就不让别人知道。反之如果别人不明白,你就不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在让他丢面子。
从那天之后我就很怕我的老师觉得我没有礼貌,因为我反驳了他。虽然我了解中国教育的文化,也很愿意在中国入乡随俗,但是我想不通这样的观念怎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在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中国学生们也知道这样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清楚要如何改变现状。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15921) |  收藏
2011年08月10日 09:49:10

第四篇文章

   北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但也有非常现代化的一面,在那里我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水乳交融,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还是为了用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语言知识,这才能更有利于对这门语言的掌握。我常觉得学习汉语其实有的时候会很困难,因为你不仅要学习语法,发音,成语等也要很了解文化才能把汉语说得很地道。每天在北大我上口语课。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怎么通过汉语交流来了解中国文化。每天我们的老师提一些题目让我们聊中国文化。我的同学们都是韩国人或者是华裔,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但是很长时间同学们和老师的对话不太顺利,似乎是鸡同鸭讲。每次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就问自己讨论文化的差异值得不值得?要无奈地接受老师的看法还是要辩论?
   上口语课的时候,我常常碰到很困难的情况。最震撼我的一件事情就是讨论的过程。在北大我很快地发现中国教育的文化不鼓励学生问问题或者质疑老师说的话。从我加拿大的教育来看这个习惯让我很不舒服。从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和老师一直在鼓励我问问题还问再问!在学校,不管我们在学习文学,哲学,政治学等等,教授都认定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有能力自己考虑问题或发明解决。在北大我第一个星期上口语课时讨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觉得非常疑惑不懂得老师怎么不让我驳斥他的说法,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们从来不说话质疑老师说的看法。
   有一天我们在学习‘谦虚’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有什么意思。他给我们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赞美一个中国学生的能力或性格,他会表示自己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如果你表扬一个外国学生的汉语他就会说‘谢谢’。因为在西方文化里没有‘抑己扬人’那样的心理。”我一听到这个例子就觉得不太舒服,好像我们的老师对西方文化没有那么清晰的印象。我就举了手纠正老师的说法。我告诉大家西方人用别的办法来表示谦虚这种品行,比如如果我们的一个朋友对我们表示赞美,西方人会尝试拒绝称赞或摇头表示反对。说完了以后,我的老师简单地对我微笑了,不愿意承认我可能在说现实的情况。那时候我就很懊恼,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不赏识我的看法,毕竟我在上口语课!
   几天之后我跟一个韩国同学反思了我的问题。她跟我说对她来说我课上的行为不太得当,我应该只要听和写,如果我的看法跟老师的不一样我不应该提,只要想。我对这个行为很好奇,不太清楚如果我们应该这样上课那教育是为了什么?那时候我就在回想McGill的教授一直不愿意自己一个人讲课,反之他们倾向让学生表达他们对课文的意见。我跟一个中国朋友继续考虑这个问题,他用了三个字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老师不太习惯用这个方法培养学生:“爱面子”。他让我想象一下中国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过上心目中那样幸福的生活,但是只有一小部分能获得成功。我的朋友告诉我其实中国学生没有安全感,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明白你就不让别人知道,反之如果别人不明白,你就不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否则别人会批评你在让他丢面子。

   从那天之后我就很怕我的老师觉得我没有礼貌驳斥他的看法。虽然我了解中国教育的文化,也很愿意在中国遵守这个安排,但是还不太清楚这样的观念怎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中国学生们知道这个教育的安排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清楚要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023) |  收藏
2011年07月24日 11:58:43

在北大对比中西家庭教育

北京大学的校园很漂亮,到处都有很多树和花儿,有些地方又幽静得似乎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北大真是一个念书的好地方。在北大,我每天都要上四个小时的中文课。我的老师热情又有魅力,他很关心我们班同学的汉语水平有没有进步。每个星期他都出不同的题目让我们讨论,这些题目一般也都跟中国文化有关。这些讨论让我对北大学生更加了解,也帮助我反思为什么McGill的学生许多行为和北大的学生会大相径庭。

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讨论中国父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西方的异同。这场讨论让我意识到加拿大和中国学生想法的很多差异大概扎根于父母培养孩子方式的不同。西方父母一般很早就把孩子看待成平等的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喂孩子吃饭。孩子尚未成人,父母已经不愿意给孩子买衣服和东西或出去玩的钱。西方父母一般觉得如果孩子从小得不到生活自理的机会,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强烈的压抑。剥夺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孩子的自信也就会丧失殆尽。如果父母经常靠连哄带骗来照顾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变成被宠坏的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而只会依靠父母,这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对大多数的西方父母来说,在培养孩子的方面,首要的是培养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否则孩子的自信很容易被压抑。从小被父母喂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事事等待别人的安排。从小自己吃饭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父母来说这个办法还有个好处就是他们不必总是忙忙碌碌地陪孩子。

有一天,我跟一个刚认识的北大朋友在未名湖畔散步。这个朋友从来没有去过西方国家,所以对加拿大年轻人的情况很好奇。我努力地尝试让他明白为什么西方父母不愿意一直给钱给孩子,为孩子买房子等等。听我这样说,他认为西方父母那样做是不愿意为了孩子努力或牺牲。在他看来,西方社会难以理解。而在我看来,西方人所有培养孩子的办法不表示西方父母不在乎孩子,只表示西方的社会是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社会更看重孩子的独立能力。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生活的环境同我所说的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在孩子长大的每个阶段都要陪孩子。作为回报,孩子一定要满足他们父母的要求,否则根据中国人的道德观,孩子会被认为不孝。对我朋友来说,苦果就是毕业的时候,像他这样的中国学生缺乏工作经历,很多人从来没真正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没有学会如何照顾自己。

朋友的话让我回想起每天早上在北大食堂看到很多学生在我的身边努力学习,学英语或预习功课。我问我的朋友:“在北大,学生们怎么会有这么强的劲头去努力学习呢?”他的回答让我更加明白加拿大和中国学生有那些不一样的的地方。他说,“你先告诉我,你们加拿大学生是怎么选择你们想上的课程呢?”按我的经验,加拿大的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如何找到合适的课程。这些课程要既能满足自己的兴趣也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满足父母的愿望,家庭的需要。

中国的父母看重给孩子安排好一生。加拿大的父母看重孩子从小能够独立。虽然我觉得相比中国父母,加拿大人教育孩子的办法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拿我来说,偶尔我自己也会感到很孤独,也会希望父母能够一直在照看我。这个时候,我也会羡慕那些中国年轻人,虽然我能明白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做,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369) |  收藏
2011年07月24日 11:57:47

北大的生活

    北大的校园其实很漂亮,似乎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哪里都有很多树和花儿,真是一个安静与和平的环境。在北大,我每天都上四个小时的中文课。我的老师又热情又有人格魅力,他很关心我们班同的汉语水平。每个星期他让我们讨论关于不同的题目,一般跟中国文化有关。这个练习让我明白北大学生的行为,也帮助我了解一些原因解释为什么McGill大学的学生的行为会大相径庭。


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讨论中国父母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次练习让我意识到很多加拿大和中国学生的想法的差异大概扎根于父母培养孩子方式的差异。西方父母一般尽早把孩子看待成平等的人。从很小的时候,西方父母不愿意喂孩子吃饭,孩子尚未成人,父母已经不愿意给他们钱买衣服和东西或给孩子钱让他们出去玩。西方父母一般觉得如果孩子从小得不到生活自理的机会,他的心理会受到强烈的压抑。剥夺孩子生活的自理,也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他的自信也就丧失殆尽。如果父母一再连哄带骗地照顾孩子,他们就会变成宠坏的成人。在社会上这所有的办法有可能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尤其很多年轻人从来有没有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努力。对大多数的西方父母来说,在培养孩子的方面,首要的是父母确定孩子有很强的自理的能力,否则孩子的自信很容易被压抑。从小被父母喂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事事等待别人的安排。从小自己吃饭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父母来说这个办法也有好处:他们不必须要忙忙碌碌地陪孩子。
有一天,我跟一个刚认识的北大朋友在绕湖散步,他从来没有去过西方的国家,所以对加拿大年轻人的情况很好奇。我努力地尝试让他明白为什么西方父母不愿意一直给钱给孩子,为孩子买房子等等。他一听我说就感到伤心因为他觉得西方父母不愿意为了孩子努力或牺牲。在我朋友看来,西方社会的情况是难以理解的。所有培养孩子的办法不表示西方父母不在乎孩子,只表示加拿大的社会是个人主义安排的,社会更看重孩子的独立能力。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在每个生命阶段都要陪孩子。作为回报,孩子一定要满足他们父母的要求否则根据中国社会上的道德孩子会被认为不孝。对我朋友来说,苦果就是毕业的时候,中国学生没有工作经历,从来没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也没有学会如何照顾自己。
听他讲之后我回想起每天早上在食堂很多北大学生在我的旁边努力复习,学英语或预习功课。我问我的朋友:“在北大,学生怎么会有这么强的动机去努力学习来满足父母的要求呢?”他的回答就让我了解加拿大和中国学生的斗争有那些不一样的的地方:“你先告诉我,你们加拿大学生是怎么选择你们的理想呢?”加拿大学生在上大学的方面,最痛苦的就是找到合适的课程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也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幸福,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最痛苦的就是如何成功满足父母为了让整个家庭,包括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幸福的愿望。
在我看来,虽然加拿大培养孩子的办法在我们社会上很顺利,但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即使西方年轻人懂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要这样做,偶尔我自己也会感到很孤独,常常希望父母一直在照看我。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37) |  收藏
2011年07月09日 11:20:11

烹饪课


在中国,我发现不同的地方菜肴的味道不同,人们吃饭的习惯也不一样。山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无锡人爱吃甜,广东人什么都喜欢吃!一个中国朋友曾经告诉我“中国文化就是吃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专业是东亚文化的我一到中国就开始学习怎样做中国菜。上个星期,我在上海参加了我的第五次烹饪课。这节课的学生都是外国人,其中两个是美国人,一个是荷兰人,还有我,加拿大人。虽然我们这些人做西餐都有一手,但说到中餐我们都知之甚少。那天我发现我的朋友说的话很对: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你就得好好学习中国人怎么吃和怎么做菜。
上课开始的时候,厨师首先给我们介绍菜品。我们学的第一个菜叫金银蛋米苋(编者按:俗称上汤苋菜,里面有皮蛋),广东人喜欢吃的菜之一。厨师知道我们西方人不习惯吃皮蛋,所以他先要让我们尝一尝。他把皮蛋切成小块,然后跟香油和酱油一起调味。我们那两个美国学生互相看了一下,然后都表示不愿意试。这让我就想起很多‘老外’不愿意吃一些“奇怪”的中国菜。在蒙特利尔,我每次去中餐厅都看到很多魁北克人点菜时从来只点炒面,猪肉炒米饭或者麻辣豆腐。在我看来,到一个地方就应该入乡随俗。我鼓起勇气吃了那些皮蛋,结果发现虽然皮蛋的味道有点怪,但也很好吃。
接下来我们按照厨师的指导来做菜。煮苋菜的时候,那个荷兰人问:“可不可以把苋菜用别的蔬菜代替?”厨师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那时候我觉得厨师一定在想:“我的天!你们老外什么都不明白!”厨师最后终于回答她:“绝对不行!如果你把苋菜替代成别的蔬菜,那就不是金银蛋米苋了。”在我看来,那位厨师的回答可能表现出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西方人非常热衷于对传统文化的改进从而获得新的文化。而中国人认为遵循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我们学的第二道菜是‘八宝辣酱’。这个菜比较难做,据厨师说是烹饪学校的考试内容之一。我按着厨师的指导来做:“先把猪里脊,熟猪肚,鸡胸肉,鸭肫肝切成同样的大小”。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这道菜是厨师考试要考的。因为每一块都应该是完美的,一样的,如果有一块跟别的不一样,那这盘菜就不好看,就不算成功。我突然觉得这跟写汉字有一个相同点:如果你一个部分写得不好,别人可能就看不懂,每个部分都必须准确很重要。
做中餐和西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做中餐时你一定不能分心。可是在做西餐的时候,食物一进烤箱你就可以做别的事儿。有一个同学,对这一点非常不习惯。我们在用大火炒菜的时候,她却在查她的手机。厨师那时候有点儿生气,告诉她这样很不安全。等到我们把炒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又有一些同学抱怨说菜太多,一个人吃不了。我知道她们还没懂得中国人吃饭的风俗,便向她们解释在中国文化里,吃饭的时候你从来不是只为一个人做饭。中国人往往是亲人朋友一起吃一桌菜。当你为别人做饭的时候,代表你是在照顾他们,把菜放在桌子的中间,代表一个人愿意跟其他人共同分享。在加拿大和别的西方国家,大概因为家庭比较小,人也少,人们性格比较独立,生活比较注重隐私,所以我们都自己只吃自己盘子里的菜。说到西餐和中餐的区别,厨师还告诉我们,在就餐顺序上一般中国人喜欢先吃凉菜,然后吃热菜,最后喝汤。我告诉他,“如果中国人去西餐厅吃饭还是按这一套,他们就会碰到很多麻烦:我们一般先喝汤,然后吃主菜,吃沙拉,最后吃甜点。”
下课以后别的同学离开后,我跟厨师又谈了谈。我希望他能明白虽然西方人就餐时不经常和人分享,但他们不一定不接受中国人的看法,不学习中国人的文化。厨师非常认可我的话。他相信今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联系和交流会越来越紧密:“放心吧,今后,外国人吃中餐不会只会点炒面,我们中国人去西餐厅的时候也不会只点意粉的!”他说。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060) |  收藏
2011年07月09日 11:14:19

烹饪课

2011年7月4日提交
在中国,我发现不同的地方菜的味道不同,人们吃饭的习惯也不一样。山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无锡人爱吃甜,广东人什么都喜欢吃!有一天,一个中国朋友告诉我“中国文化就是吃”。由于我的专业是东亚文化,我就开始学习中国菜。上个星期,我在上海参加了我的第五次烹饪课。这节课都是外国人参加的,其中两个是美国人,一个是荷兰人,还有我,加拿大人。我们做饭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我们也都不太习惯处理好中国菜。那天我发现我的朋友说的话很对: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你就得好好儿学习中国人怎么吃和怎么做菜。

上课的时候,厨师先给我们介绍菜品。我们学的第一个菜叫金银蛋米苋,广东人喜欢吃的菜之一。因为厨师知道我们西方人不习惯吃金银蛋,所以他先要让我们尝一尝。他把金银蛋切成小块,然后跟香油和酱油一起调味。两个美国学生看了对方,然后都表示不愿意试。那时候我就想起很多‘老外’不愿意吃一些奇怪的中餐。在蒙特利尔,我每次去中国饭馆儿看到别的魁北克人点菜,他们从来只点炒面,猪肉炒米饭或者麻辣豆腐。在我看来,应该入乡随俗, 所以我就很高兴得把金银蛋吃了。之后,厨师解释,在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喜欢先吃凉菜,然后吃热菜,最后喝汤。我就告诉他,如果中国人去西餐馆儿吃饭,他们就会碰到很多麻烦:我们一般先喝汤,然后吃主菜,吃沙拉,最后吃甜点。
我们按照厨师的指导来做菜。煮苋的时候,那个荷兰人问:“可不可以把苋用别的蔬菜代替?”厨师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那时候我觉得厨师一定在想:“我的天!你们老外什么都不明白!”他终于回答她:“绝对不行!如果你把苋替代成别的蔬菜,那就不是金银蛋米苋了。”那位厨师的回答表现出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西方人非常热衷于对传统文化的改进从而获得新的文化。而中国人认为遵循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我们学的第二个菜是‘八宝辣酱’,这个菜比较难做。厨师告诉我们八宝辣酱是烹饪学校的考试内容之一。我跟着厨师给我们的指导来做:“先把猪里脊,熟猪肚,鸡胸肉,鸭肫肝切成同样的大小”。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这种菜是厨师考试要考的。因为每一块都应该是完美的,一样的,如果有一块跟别的不一样,那这盘菜不好看,所以就不算成功。我觉得这跟写汉字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如果你一个部分写得不好,别人可能就看不懂,每个部分都必须准确很重要。

做中国菜和西方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做中国菜时你一定要一直看着它,可是在做西方菜的时候,你可以一边用烤箱一边做别的事儿。一个同学,对这个不同非常不习惯。我们在用大火炒菜的时候,她看着她的手机。厨师有点儿生气,告诉她这样不安全。炒完以后我们把菜放在桌子上。一些学生说他们准备的菜太多,一个人就吃不了。我知道她们还没学会中国人吃饭的风俗。我开始向她们解释在中国文化里,吃饭的时候你从来不是只为一个人做饭。中国人觉得一份菜分享的人越多就越幸福。在加拿大和别的西方国家,家庭比较小,大概人也少,性格比较独立,生活比较注重隐私,所以我们都有自己的盘子,自己吃自己的菜。当你为别的人做饭的时候,代表你是在照顾客人,把盘子放在桌子的中间,代表一个人愿意跟一起吃饭的人共同分享。

下课以后别的学生离开了,我跟厨师谈了谈。我希望他能明白虽然西方人比较独立,吃自己的菜,不常常和人分享,但他们不一定不接受中国人的看法,学习中国人的文化。他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他相信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联系和交流会越来越紧密:“放心吧,我们中国人去西餐馆儿的时候只会点spaghetti!”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480) |  收藏
2011年07月09日 11:12:14

一个蒙特利尔女孩在中国的三次成功

发表于2011年7月1日华侨新报修订版

去年我在麦吉尔大学开始中文学习的时候,我对中国还没有太清晰的印象。我只知道自己非常喜欢中国菜,中国电影,中国字画等等。今年五月二号,为了提高我的汉语水平,我自己一个人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旅行。刚到中国的时候,一个新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当时我真的回答不出来。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连我自己也不太知道我学习中文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刚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发现中文很难学。虽然中文没有我的母语法语有那么多复杂的语法,但是汉字的书写和声调发音我一无所知。对我来说,学英语和学汉语很不一样。学英语认识了二十六个字母,大部分生词读得出来,但是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相反,看到汉语的词汇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可是读不出来。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尽管我碰到了不少难点,但是我的中国朋友们都鼓励我多多说多多写多多练,这让我把汉语的学习坚持了下来。
虽然在蒙特利尔的时候我学习汉语很努力,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发现跟中国人交流还是非常困难。第一他们说得太快,第二他们的发音都不一样,第三他们总是听不懂我说的话!我去饭馆时碰到了很多麻烦。我不认识菜单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菜的名字,结果就是我常常不知道我点的菜是什么。虽然当时我只会说“你好”“谢谢”,中国人依然对我非常客气。餐厅,商店里的人们都说我的汉语非常好。尽管如此,我一度非常灰心,我感觉很难过,几乎想要放弃学中文了!“我以后能跟中国人正常交流吗?”我问自己。
几个星期之后,我已经去过了中国很多地方:香港,深圳,武汉。五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到了南京。我跟两个中国朋友一起去鸡鸣寺喝茶。我们聊起关于中国和西方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朋友问我:“在西方教育的文化里,学生对教授有没有尊重?”我告诉她:“当然有啊!你们对西方文化的印象是看电视得出来的,跟现实不一样!”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是用汉语回答的,那天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说汉语成功了。在中国过的几个星期,不知不觉中,我的汉语水平确实渐渐地提高了。我终于明白了如果想把中文学好,非每天都读,说和写不可。
从那天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好,我一天比一天说得更多,也更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可是我知道我的中文学习还刚刚开始。六月初,我到了上海。在那里我决定选一个烹饪课去上。我第一次学的菜叫“砂锅鱼头汤”。老师告诉我这个菜是最有名的中国菜之一,每个中国家庭都有自己的做法。我就告诉他加拿大的鲤鱼都不好吃。上课的时候别的中国学生都盯着我这个老外怎么炒鱼头,切笋和豆腐,发黑木耳。我大胆地按照厨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做。课快结束了,厨师来我的旁边尝了尝我做的汤。他高兴地表扬我说:“你的汤又好吃又好看。”那天我实现了在中国的第二次成功。我发现学做中餐跟学汉字一样,每个程序都很重要,要注意顺序。
几天之后我和一个朋友一起看了有名的中国电影“非诚勿扰“,一部讲述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是由两个著名的中国演员演的。我很高兴发现自己能听懂其中的一些台词。后来出去吃饭的时候,在地铁里,旁边的乘客都惊奇地看着我和朋友用汉语聊天。虽然我的朋友有的时候得用比较简单的词或故意说得很慢,但是她说的很多话我都听懂了。虽然有时有点痛苦,但我们一起说了一整天汉语,这是我的第三次成功。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想学汉语了。我的中国之旅渐渐地让我意识到学中文对一个人的好处。中国文化不仅特别博大精深,而且中国人很热情友好。现在我确定有一天我一定能跟中国人流利地交流。另外,在学中文的时候,我还发现了我自己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我想要成功,我就会努力,从来都不放弃。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4016) |  收藏
2011年07月09日 11:10:45

一个蒙特利尔人的东游记

去年我在麦吉尔大学开始了中文的学习,当时我对中国没有太清楚的印象。我只知道我非常喜欢中国菜,看中国电影,中国字画等等。今年夏天五月二号,我自己一个人离开加拿大到中国去,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我的汉语水平。刚到中国,一个新的中国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当时我回答不出来。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我自己不太知道这个兴趣是如何提出来的。
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发现中文很难学。虽然中文没有我母语法语有那么多复杂的语法,但是汉字和声调发音我什么都不会。英语和汉语很不一样,学英语认识了二十六个字母,大部分生词读得出来但是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汉语的词语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可是读不出来。尽管我碰到了一些难点,但是我的中国朋友们都鼓励我多多说多多写多多练,所以我继续好好儿学习。
虽然在蒙特利尔的时候我学习很努力,但是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发现跟中国人交流非常困难。第一他们说的太快,第二他们的发音都不一样,第三他们什么时候都听不懂我说的话!我去饭馆儿碰到了很多麻烦。我不认识菜单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菜的名字,结果就是我常常不知道我点的菜是什么。虽然当时我只会说“你好”“谢谢”,中国人依然对我非常礼貌,商店里的人都说我的汉语非常好。不过,当时我非常灰心,几乎想要放弃学中文了!我感觉很难过,我以后能跟中国人交流吗,我问自己。
几个星期之后,我已经去过了很多地方:香港,深圳,武汉。五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到了南京。我跟两个中国朋友一起去鸡鸣寺喝茶。我们聊关于中国和西方年轻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朋友问我:“在西方教育的文化里,学生对教授有没有尊重?”我告诉她:“当然有啊!你们对西方文化的印象是看电视得出来的,跟现实就不一样!”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是用汉语说的,那天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说汉语成功了。在中国过的几个星期,我并没有意识到,可是我的水平确实渐渐地提高了。我终于明白了如果想把中文学好,非每天都读,说和写不可。
从这天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好,我一天比一天说得更多,也更听得懂别的人说的话,可是我知道学习还没有结束。六月初,我到了上海。在那里我决定选一个烹饪课。我第一次学的菜叫“砂锅鱼头汤”,那边的厨师告诉我这个菜是最有名的中国菜之一,每个中国家庭都有自己的做法。我就告诉他加拿大的鲤鱼都不好吃。上课的时候别的中国学生都盯着我这个老外怎么炒鱼头,切笋和豆腐,发黑木耳。我大胆地继续按照厨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做。课快结束了,厨师来我的旁边尝了尝我的汤。他高兴地表扬我:“你的汤又好吃又好看。”那天我发现了第二次的成功。我发现做中餐跟学汉字一样,每个程序很重要,要注意顺序。
几天之后一个在蒙特利尔认识的好朋友来上海看我,我们一起看了中国电影,关于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由两个很有名的中国演员演的。我能听懂其中的一些台词,我非常高兴。出去吃饭的时候,在地铁里,我们旁边的人都惊喜地看着我们用汉语聊天。虽然我的朋友有的时候得用比较简单的词或说得很慢,但是很多话我都听得懂了。我们一起说了一整天汉语。虽然有时有点痛苦,但是这是我的第三次成功。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想学汉语了。我的中国旅程渐渐地让我意识到学中文对一个人有什么好处。不仅中国文化特别丰富,而且中国人很热情。现在我确定有一天我一定能跟中国人流利地交流。再说在学中文的时候,我还发现我自己有一个特点:如果我想要成功,我就会努力从来都不放弃。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162)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