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10 - 11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 2010 - 11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0年11月29日 12:14:51

蒙特利尔云雀队又当冠军了

11月28日,晴,刚打开电视机,就看到蒙特利尔的美式橄榄球队云雀队(Alouette)再次战胜萨斯喀切温的雷鸟(Roughrider)队,蝉联加拿大美式橄榄球联赛CFL的冠军。这是CFL近13年来的历史上首次有球队连续在主场和客场赢得冠军。
去年的CFL决赛是在蒙特利尔举行。我还记得比赛那一天天气特别冷。云雀队还有Radio Canada等在市中心的加拿大广场那里搭建了许多帐篷,举办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大老远跑来的雷鸟队的球迷。他们每个人脸上喝得红扑扑的,大冷天也只穿个T恤。那一次的比赛云雀队为蒙特利尔赢得足球之后第二个冠军。可惜后来迎来百年庆典的国民队没有拿到NHL的冠军。
橄榄球运动是一项我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我家门口就有一个很大的橄榄球赛场。平常还有青少年球队在那里训练。说起来喜欢上橄榄球运动还和奇洛里维斯主演的那部名叫“替补”的电影有关系。里维斯在里面扮演一个出色的四分卫。好莱坞有很多这类和体育相关的励志类的电影,每部我都很喜欢。我喜欢橄榄球运动的激烈冲撞,但是比赛频频中断经常让我很恼火。在蒙特利尔,我也曾想去到现场去看云雀队比赛。门票之高还是让我却步。
现在在蒙特利尔,冰球还是最多人喜欢的体育活动。每次贝尔中心有比赛,路过Lucien L’aller地铁站时,总看到成群结队的球迷涌出地铁车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兴高采烈,有些人还穿着国民队的队服。不过,冰球这项运动速度实在太快,球又小,经常让我看得眼花缭乱。而且关于冰球能找到的中文资料少之又少,有些时候想对那些冰球术语翻译得准确一点都不知怎么办。听说温哥华那边有专业的华裔冰球解说员。在蒙特利尔,我认识的华人中对这项运动有了解的几乎没有听说。倒是有上班的朋友说,不懂冰球,和身边的同事很难找到共同语言。想融入一个地方,热爱当地的体育活动其实是个最便捷的方式。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少对我是这样。
说起冰球,维多利亚广场地铁站那里有一幢塑像经常被人穿上一件很大的国民队的队服。那个塑像看起来也像一个冰球的守门员。不过有一次我在维基百科上看到那竟然不是冰球,是一个人在练太极拳。塑像的作者是一位台湾的雕刻家。练太极的被当成冰球守门员,这让我想起电影少林足球中赵薇用做面条的功夫当足球守门员的镜头。
蒙特利尔的历史上其实还有一支参加大联盟比赛的棒球队,不过后来迁到美国去了。倒是篮球从来没有听说这里有过像样的球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法裔个子矮,没有好的运动员的缘故。在体育项目上,魁北克许多方面都领先加拿大,这里也有许多像样的体育训练设施。许多出色的运动员,比如跳水的德斯帕蒂,花样滑冰的罗塞特都深受魁北克人喜爱。每年的Rogers杯网球赛,F1赛车,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这里的人们热爱体育,他们从事体育,目标也许不是金牌,而仅仅是一份热爱。
曾经在CBC看过一部反映加拿大杰出游泳运动员Victor Davis故事的电影。他是安省贵湖人,但是他在1989年11月11日在蒙特利尔一家夜店外被汽车撞死。Davis曾经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赢得100米蛙泳银牌和200米蛙泳金牌,是加拿大历史上最杰出的游泳运动员之一。尽管他不幸早逝,但是他的成就和体育精神,至今仍令加拿大人动容。
广州亚运落幕,中国女排逆转败局获得金牌。看到媒体的报道仍令我激动得掉泪,这让我想起中学时代在教室里听收音机为当年的中国女排加油的景象。这大概就是体育的魅力。
顺便说句题外话,广州亚运让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广州。和朋友提起来这一点大家都对此感到高兴。我也算半个广东人,也是广州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广州市政府的口号)的见证者。衷心祝福广州越来越好。

类别: 体育 |  评论(0) |  浏览(4687) |  收藏
2010年11月24日 11:24:24

我的中式英语

11月23日星期二,雨,学了几十年英语,有些地方还是达不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今天我就犯了一个中式英语的错误。
上英语课,老师要改写一句话。其中需要把mild side effect换一种说法。我想用light reactions。我是想用light,当较轻的讲,用reaction替代effect。可是老师说英语里没有我这样的表示方法,应该用minor来跟reactions。
上中学时,英语老师就说,没有见过的表达方法尽量不要用。可是真正写英语的时候,那些自己没有真正读过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感觉似曾相识。如何选词,用好词,大概是我现在英语写作遇到的最大问题。
老师说我还要一个问题就是不应该用after vaccination这样的组合。不过我在Google上倒是查到不少同样的表达方法。在中文中After vaccination倒也顺理成章。问题是我学了几十年英语,还是习惯性用中文的表达方法去写英语。
中式英语真的很难改,继续努力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625) |  收藏
2010年11月22日 13:36:20

第33届蒙特利尔书展印象

这不是我第一次逛蒙特利尔的书展。两年前那一次COFI刚毕业,法语水平不够,走马观花用了大约20分钟就出来了。去年那一次,法语的单词量有所提高,用了4个小时参观(可以查看我那一次的博客)。这一次阅读水平又有一点提高,关键的是对法语文学领域的人名知道更多一点,饿着肚子从从下午五点进场一直逛到到晚上快九点。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对于读书人来说,精神食粮有时候真的赛得过物质的东西。
我是个读杂书的人,感兴趣的东西也比较多。不过我读外语书的水平还远不能像看中文书那样一目十行,更何况法语还是我的第二外语。在诺大的书展中,能引起我兴趣的还是我比较熟悉的和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
书展中大概有四类图书和中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第一类是和中国沾边的书。一本世界史著作以中国的文革做背景。一本收录了近百首写猫的小诗的书配了很多中国画家的关于猫的水墨画,非常漂亮。我记得里面有一首小诗,开头就是,猫,猫,猫,很有点我们那个鹅鹅鹅的诗的意思。第二类是那些直接介绍中国的东西。有一本厚厚的大开本中国美食大全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书的大小快赶上一个枕头。要想介绍完中国的美食,大概这么个厚度能否介绍完都很难说。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道学,易经,太极的书。第三类是中国作家或者海外华人作家的书。我看到在LEMAEAC展台有余华和池莉的作品。还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甘肃作家杨显惠的“夹边沟”(号称中国的古拉格)。多个出版社展出了曾经在魁北克生活过的加拿大著名华人女作家Ying Chen的许多作品。她的最新一本书应该是Espece。Ying Chen(应晨)获得过加拿大许多文学奖。有一家书商将她近几年的全部作品都展示了出来。知道她还是我的法语老师的推荐。那位老师用Ying Chen的书信集作为给我们讲课的教材。Ying Chen现在搬到了温哥华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作家中她算是比较成功的。本地华文报纸曾经采访过的魁北克女作家张芷美,旅法的女作家山飒(Shan Sha),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另一位旅法女作家徐格非,旅美的裘小龙,朱晓棣,旅英的马健的近作也都在书展中找得到。马健那本“Beijing Coma”是一本主题比较敏感的书。我个人是比较不喜欢海外华人作家用外语写作中国的伤痕文学,一直期待能有新一代的华人作家把少带政治色彩的东西,把积极的东西介绍给外国读者。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外国读者总是只喜欢描述中国不好的那些东西,是不是也有点偏执。我的这个愿望在华人作家的作品中没有找到,倒是在两位魁北克本地作家那里看到了希望。这就是我想说的第四类和中国相关的作品:魁北克作家写出来的以中国味背景的作品。第一本书是女作家Michele Plomer的HKPQ。这是一部以香港,深圳为背景的小说,以一个居住在那里的魁北克女性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吸毒少女的故事。网上能找到Plomer女士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视频采访。在采访中她身着中式衣服,说自己从小就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去唐人街吃饭。现在她被Sherbrooke大学派到香港和深圳从事英语老师培训的工作。她说自己非常喜欢香港的生活。巧的是,另外一本书也是描写的深圳。这是Guy Delisie的漫画书“Shenzhen”,讲的是作者自己在被公司外派到深圳期间的故事。看着书中熟悉的场景,这本书令我感到非常亲切。除了这两本以大陆为背景的书,还有Michel Regnier的描写一位台湾和魁北克两地一对男女故事的“花莲的鹅卵石”。在书展中,我还买了一本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以狄仁杰办案为背景的小说。外国人写的中国古代传奇到底什么样,令我很好奇。
在书展中令我感兴趣的另外一些书就是魁北克和法国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那些大作家的作品。大概由于不用再交版税的问题,这些书的价钱都很便宜,像我买的莫里哀的“唐璜”就只要2.95加元。凡尔纳的系列作品每本也只要十元。还有像雨果,大仲马,莫泊桑,萨特,卢梭,都德,巴尔扎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的作品都能找到,也都不贵。
当然,书展的一大热门是漫画书。书展中有很多小读者,我看到一些华人家长也把孩子带来买书。我不算漫画书的拥趸,不过我注意了一些漫画书中的经典人物,比如Tintin, Loulou, Cailou,Paul, 还有Max和Lili(扎羊角辫的华裔小姑娘)。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其实从漫画人物开始也是不错的选择。

类别: 个人生活 |  评论(0) |  浏览(3339) |  收藏
2010年11月15日 13:18:44

“静静的革命”五十周年

11/14/2010, 晴,后院的树叶掉得已经差不多了。明尼苏达下大雪了。整整50年前,魁省自由党省长Jean Lesage(今天蒙特利尔有以他命名的高速公路)在魁省省议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正式揭开了魁北克历史上著名的“静静的革命”的大幕。Jean Lesage其人也被称为“静静的革命”之父。上个星期在麦基尔大学,有一场关于这场革命的研讨会。那场革命的许多当事人还有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回忆与总结了这场对于魁北克今天仍在发挥巨大影响的社会变革运动。13日的英文公报对这次会议做了报道。
说起来,魁北克今天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立医疗体系,乃至UQAM,Cassie,Hydro Quebec等著名机构的成立都是那场革命的直接产物。可以这么说,这场革命奠定了今天魁北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第一次接触到静静的革命这个概念,是从一本有关魁北克经济发展历史的书上看到的。从那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Jean Lesage, Jacques Parizeau这些人的名字。从那时起,那场革命及其发起者浓厚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理想就令笔者印象极其深刻。有着魁北克公立医疗系统之父之称的时任卫生部长Claude Castonguay回忆说,那个时候许多魁北克老人生活的困苦令他十分不安。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的他写信给Lesage省长建议建立公共退休金体制,并迅速获得了批准。今人或许可以以各种理由质疑魁北克的公共医疗体系,退休金体制,但是,任何时代,体恤底层人民疾苦的政治家总是会受到尊敬的。
在静静的革命之前,魁北克是一个英裔资本家阶层和法裔天主教体系联合统治下的社会。法裔魁北克人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正是静静的革命让法裔魁北克人开始大量进入魁北克的社会各个层面。越来越多的法裔魁北克人创立的企业出现,法裔也开始更多进入政界,商界,学术界等。静静的革命另一个效果,就是妇女地位在魁北克迅速提高。今天的魁北克,可以说是一个女权主义很流行的社会。可是在静静的革命之前,女孩子能念到大学的很少。从静静的革命开始,平等的概念开始深入魁北克人的心里。不仅是魁北克法裔和英裔获得平等待遇,妇女地位提高,连整个魁北克在加拿大联邦都得到了更高的地位。加拿大其他各省的人对于在魁北克出现的可喜的变化都表示了欢迎。
在麦基尔的这场研讨会上,关于静静的革命也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与会者们说,那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有系统,有计划要进行的一场革命,而是主政者适应时代大趋势与时俱进的结果。Jean Lesage虽然是一个老派的政治家,但是却很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拥抱新的思想。在二战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思潮影响下,魁北克传统的政教合一的统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用麦基尔大学魁北克研究中心主任Yvan Lamonde的话说:“如果一堵墙自己倒掉,那一定是因为墙上已经满是孔洞。”他指出,实际上,魁北克是加拿大各省中最后一个成立教育部的省份,在Hydro Quebec之前,安省的省立水电公司已经成立了几十年。在他看来,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呼声加上一个开明的政府,这就是“静静的革命”应运而生的原因。
反思“静静的革命”,人们也有一些遗憾。后来当过魁省省长的当时的学生领袖Bernard Landry认为静静的革命打破了魁北克的天主教统治,但是没有信仰也造成今日魁北克堕胎率,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另外,魁北克政府成了一个保姆型的政府,许多民众过于依赖这个政府。医疗体系的低效也是个大问题。社会学家Guy Rocher说魁北克的教育改革并不完善。公立学校的竞争力远落后于私立学校。魁省至今还有全国最高的中学辍学率(省长庄社理最近指责魁省的一些家长应该为子女的辍学负责。)
每当人们认为需要反思一场社会变革的时候,总意味着大概需要另一场社会变革。今天的魁北克,远谈不上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许什么时候,我们需要一场新的静静的革命。
最后说一句,白求恩医生是最早在魁北克提倡公共医疗的人之一。11月12日是他去世72周年的纪念日。

类别: 历史 |  评论(0) |  浏览(2831) |  收藏
2010年11月08日 11:23:07

走进北美主流文化圈的印度人

11月7日星期日,晴,邻居李峰的小女儿李欣悦今天跑来做客。8岁的小姑娘终于有了一点女孩样,稍微安静一点,会画出不错的画。
最近一段时间,两部电视喜剧剧集吸引了我的兴趣。一部是以加州Pasadina的高科技新新人类为背景的Big Bang,另外一部是反映在印度的Call Center生活的Outsource。Big Bang四个主要男角之中一个是印度来的拿F1B签证的物理学博士。另外的一部则除了几个白人,其他演员清一色印度人。
为什么特别想起这件事,是因为这两部剧中的印度人可以完全和白人打成一片。虽然他们的英语依然比较搞笑,但是沟通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和白人之间,基本上没有文化沟通的问题,仅从这两部剧来看,印度人融入西方社会,要比东亚人容易得多,更不用说除了语言,文化,还有政治问题的中国大陆人。

类别: 文化 |  评论(0) |  浏览(3351) |  收藏
2010年11月08日 11:13:42

期中考试,创业培训

11月7日星期日,今天是夏令时结束的日子,难得多出一个小时,可以给最近一段的生活做一点小结。
上个星期四,我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全部出来。英语和法语都基本达到了接近满分,宏观和微观经济中宏观成绩较好,微观没有那么理想,算是个A-。连我最担心的国际关系成绩也算不错,大大超过了平均分。这个成绩算是给我这的新的学习生活开了好头,也给了不少信心。我知道,我还不算老,相比那些20出头的男孩女孩,我的竞争力还不算差。不过,期中的成绩最多只占全部成绩的30%。还有一个多月就期末考试,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昨天,我折腾了几个月的创业培训终于也结束了。从3月份报名,7月份开课,一直拖到现在才学完。期中经历了两次停课,组织培训的承包方携款潜逃,因为拿不到补助金同学们要求要罢课,开始上课的时候和老师还发生一点小冲突。这门课讲的主要是在魁北克如何开创小生意,如何进行进出口贸易,包括企业注册,许可申请,进出口事务,市场运作,基本的财务知识等内容。同学问我毕业感言,我说我真的很想回中国培训这门课。为什么中国政府不能资助对青年人进行基本的创业培训呢?

类别: 个人生活 |  评论(0) |  浏览(5026) |  收藏
2010年11月08日 10:54:16

那些尘封的往事

11/7/2010, 夏时制结束,和远在中国的父亲在电话中说起这里的大学生们似乎很多学习不用功。父亲说人家国家生活富裕,年轻人也不怎么需要读书就能有好生活。这学期我选上的国际关系课,教授在讲授中,在讲义里总是有一些我无法接受的关于中国的内容。其实无论外国人看中国,还是中国人看外国,都是有很多不那么准确的地方,有一些根据自己理解而发挥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身在海外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能让这座桥梁通向那里,通向多远,这就看每个人的意愿和立场还有能力。
一天前在社区图书馆看到一本华人作者的小说“Petite fleur de Mandchourie”(中文译为满洲之花)。最初以为这又是一部以自身不幸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伤痕小说,但翻过之后却发现不是。作者徐格非很年轻,大约还是80后。她在法国出版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因此没有那些老套的故事。能用外语写作是我的梦想。但是一直以来那些在国外成功的以外语写作的华人作家因为其立场却往往无法使我信服。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新一代海外的中国人作家崛起,写出来的不再是那些伤痕文学。现在我看到了这一天。其实真正让徐格非出名的可能不是她的这部小说,更是她在法国发行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漫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她的网站去了解(http://editions-fei.com/zh-hans/)。
中国好的一面需要有中国人努力向外国人推荐出去。同样,我们看西方社会,也不能只看他们光鲜的一面。西方社会光鲜的背后,他们又是如何从不那么光鲜的过去一路走过来。所有这一切对于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我们同样应该特别重要。
我们常为中国大陆那些边远地区的山村小学的老师和孩子感动。可是你知道吗,几十年前,魁北克同样也有着不少这样的山村小学,法语是Ecole de rang。位于蒙特利尔西北近千公里的Abitibi地区的École du Rang II d'Authier要算是魁省最著名的一座山村小学。1981年魁省政府正式把这里设为历史遗迹。你看地图就知道这所学校能有多远,她大概位于魁北克的省级公路所能到的最北的地方。从1938年到1957年,这里是当地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孩子们每天从周围的村子到这里来上学,有的要走几公里。冬天教室里即便生着火炉也挡不住刺骨的寒冷,孩子们要全副冬装才能上课。即时这样,有的时候还会因为缺少生火的木材而停课。网上的资料没有介绍当地政府后来怎样解决那里的教育问题,反正,这些学校现在都成了历史。因此,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山村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能有彻底解决的时候。中国现在经历的许多东西,历史上魁北克也曾在不同时段经历过。
11月6日的英文公报特别版讲述了另外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蒙特利尔东部200公里的Thetford矿区的St. Julien医院在1940年代到1970年代曾经先后有1500多个被认为有精神疾病的孤儿被当时的魁省政府从各地送到这里。实际上许多孤儿都是被误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几十年后,一些幸存者讲述了当年他们遭受的种种恶劣的待遇。许多孩子甚至遭到了性侵犯。在魁北克,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定义这些孤儿:Duplesis孤儿。这个Maurice Duplesis是魁省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省长。他执政时期以政治反共,同时强调天主教控制而著称,是有名的“黑色时代”。
在公报的文章中,现年72岁的Alice Quinton从7岁到23岁都是住在这所医院里。她是当年被以精神疾病为由送到这所医院的几千正常孩子之一。据她的回忆,她曾经被人殴打,被连续几个星期帮到铁床上,被强迫吃一种抗精神疾病的药。她的这项经历在1991年都被写进一本名叫“Les enfants de Duplessis”的书里。2004年,她获得了政府27575元的赔偿金。但是钱能补回她失去的童年吗?
如今,政府正准备通过招标拆除这座有着某种历史意义的医院。或许,与这座医院同时被拆除的还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类别: 历史 |  评论(0) |  浏览(3026) |  收藏
2010年11月02日 12:39:18

魁北克还会有下一次独立公投吗?

10月31日,见到了雪。冬天终于要来了。

1995年10月30日是魁北克历史上第二次独立公投举行的日子。那一次支持独立的力量仅以些微票数落败。在1995年独立公投迎来十五周年纪念的时候,关于独立公投的讨论又占据了本地报纸的大幅版面。
魁省裔的前联邦保守党政府 部长Michael Fortier在9月底写信给La Press报建议与其不断为是否要举行独立公投辩论,不如干脆规定每十五年魁省就举行一次独立公投。历史上1980年,1995年,魁省先后两次进行独立公投。今年正好又是一个十五年。在Fortier先生看来,每15年固定一次独立公投,可以让主张独立的魁人党不要没完没了地为是否要举行独立公投争取支持。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关注魁省经济民生那些真正值得关心的事情。不过,Fortier的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多少响应。哈珀的新闻官说那只是Fortier自己的想法,不代表政府。新民主党在蒙特利尔的国会议员Thomas Muclair则干脆地说那是他见过的最愚蠢的主意。
Fortier的建议不受待见,并不意味着独立公投在魁北克就没有市场了。许多分析人士说,独立公投没有再次举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魁省最近一直是主张联邦主义的自由党执政。而魁省的下一届政府很可能是魁人党主政,他们可从来没有忘记独立公投。前不久,魁人政团的主席杜锡不还到美国去争取对魁省独立的支持了吗?
在1995年独立公投举行15年之际,魁省著名的民意调查公司Leger关于魁北克人的独立意向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40%的魁北克人仍然支持魁北克独立。这一调查与1995年独立公投时主政的省长Jacques Parizeau的看法一致。在接受La Press报的访问时,这位前省长对于独立前景依然表示看好。他说,魁北克人不会放弃独立的梦想。这位一手促成1995年独立公投的前省长也是1960年代魁北克静静的革命的重要推手之一。让他们那一代人放弃这个梦想可能不太可能。
同时接受La Press采访的1995年独立公投期间支持联邦主义的自由党领导人Daniel Johnson针锋相对地表示再也不会有新的一次独立公投了。他认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995年之后,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加拿大和欧洲的一系列贸易协定,魁北克已经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独立已经不再是魁北克的选项。他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为什么要再认为建立一道屏障呢?”他坚持认为魁北克人不会再支持举行一次独立公投。魁北克再也不会有独立公投了。
1995年魁省的独立公投的时候,笔者还在中国念书。来到魁北克之后,也听到很多人在不同场合讲述那场公投。前一阵子参选蒙特利尔市长的Louise Harel女士曾经在唐人街一次活动中称赞华人社区在1995年独立公投期间与魁北克人保持一条战线,没有大量离开魁北克。我也听过一位做地产的朋友讲述那个时候如何有有眼光的华人大量低价收购地产。在学法语期间,也见过很多坚定支持魁北克独立的老师。
是否还会有下一次独立公投?这个问题大概很难预测。对于坚定的魁独人士来说,去掉这个念头很难。特别是1998年联邦政府的清晰法案出台后,即便魁北克独立公投通过,魁省也已经不能单独宣布独立。尽管魁人政团和魁人党对这一法案的作用有着自己的解释。
关于15年前那场公投,在许多人心里,重要的也许不再是结果,而是对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的记忆。Daneil Johnson说,他很难忘记7万多加拿大人在公投前夕从加拿大各地赶来,到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广场集合支持统一。在那个期间连航空公司都主动对来魁北克支持统一的人士提供优惠价格。加拿大人的爱国热情,当然也有魁北克人的独立热情,在那一个时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就这样被创造了。

类别: 政治 |  评论(0) |  浏览(5012)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