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12 - 4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12 - 4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2年04月09日 10:14:11

西藏:勇敢的土地

4月4日TV5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魁北克制作的名叫“西藏:勇敢的土地”的纪录片,引起了我的兴趣。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蒙特利尔的流亡藏人索才嘉措(Gyamtso Sotse)和他的魁北克妻子Marijo Demers,还有魁北克出生的女儿央真多玛索才(Yangchen Dolma Sotse)一家三口回西藏探亲的所见所闻。
出乎我的意料,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西方拍摄的站在流亡藏人角度的反映今日西藏的纪录片,但并没有让我感到不能接受。相反,笔者以为,在许多方面,影片所反映的今天藏人的生活,中国政府在西藏推行的牧民定居计划,拉萨新貌等,都是对今日西藏很好的宣传,对西方社会所谓中国政府在西藏灭绝藏族文化的指责是个很好的反证。
影片的主人公索才嘉措1992年从家乡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叛逃到流亡藏人在印度的聚居地达兰萨兰,在那里遇到了前往学习藏语的魁北克女子Marijo Demers。两人意外结成异国恋人,婚后索才随Marijo移民加拿大,定居在蒙特利尔。来加拿大之前一句法语不会说,英语也只能说很简单的几句的索才在这里学习了法语,后来还在St. Hubert街上一家餐厅找到一份烤肉的工作。他的太太Marijo现在是渥太华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夫妻组合在中国人眼里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但Marijo热爱藏族文化,她和索才很快有了女儿。这次回西藏探亲,还准备在西藏生下另外一个孩子。
影片一开始就是索才一家从拉萨搭汽车回家,阔别家乡13年之后的索才受到了家人的热情欢迎。央真的爷爷奶奶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混血的孙女,笑得合不拢嘴。13年过去,家乡已经变得索才快认不出来。从片中可以看到,索才一家十几口住在一个小镇上。他们住的是平房,不知道为什么那里的房子门外都有一个类似国内封闭阳台那样的玻璃房子。索才的家里有自来水,有电视,家人也在使用手机,镇子里摩托车也不少,当然他们家的牛羊更是少不了。不知道是不是拍摄的选取问题,我没有看到毛主席像也没有达赖喇嘛的像。除了镇子里这个房子,夏天索才一家还会去牧场放牧。那里他们需要搭帐篷,索才和魁北克妻子女儿也一起去住了一段帐篷。无论是Marijo还是他们的小女儿,看起来都对藏人的这种生活没有什么不适应。央真很快和小伙伴们熟悉起来,也能一起干农活了。Marijo一边继续自己的博士论文,一边还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她们一家去拉萨生产那一段,我看到拉萨医院好漂亮,医护人员同内地的没有什么区别,她们都很喜欢这个混血孩子。那里的条件看起来好好。拉萨看起来比蒙特利尔的高楼大厦还多。如果片中的这一切就是今日的西藏,那么怎么能说中国在西藏进压迫藏人呢?
Marijo的专业是游牧民族。她关心的是藏人游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影片中,她批评中国政府的藏民康居政策对游牧藏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影片还引用没有露面的人的说法,西藏的学校5年级以上,藏语教育就越来越少了。还说中国人在西藏修路,建学,受益的并非藏人。如果中国人真心帮助藏人,应该到藏人游牧的地方建学校。总的来说,这些说法有些未免不厚道,但是并非不可接受。中国政府在引导藏人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该特别注意保留藏民族传统的文化,让藏人真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影片最后,Marijo问周围的人们,下一代的西藏人还会继续游牧吗?她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藏人新的目标是成为政府公务员,工人。看得出,Marijo对这样的答案有些失落。可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权利融入现代生活。如果仅仅为了所谓的保留传统文化,而剥夺了一个民族获得现代生活的权力,是否虚伪呢?今天的印第安人成为北美社会的边缘,这样的民族政策更好吗?
我不知道索才一家会不会去想这些问题。通过这次旅行,他们还那么站在流亡藏人的立场上吗?索才这次回藏是用加拿大人的身份,西藏当地政府能对他们的拍摄大开绿灯,这是很开明的决定。至少在他们的摄像机里,西藏是一片勇敢的土地,不再是农奴们悲惨的土地。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305) |  收藏
2012年04月02日 09:48:57

文化宫能有明天吗?


本地中文报纸上最近一直在讨论唐人街文化宫的财务问题,甚至有要拯救文化宫的提法。这让我感到些许不安,以往做社区记者的时候我曾经先后采访过文化宫两任主席,对他们描述的文化宫创建过程中的辛苦印象很深。而且也因为文化宫的图书馆一直是我在这个城市里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今天去唐人街拜访一位老友。寒暄已毕我第一句就问,文化宫怎么了?这位老友说:“很多事情你知道其一,不知其二。在文化宫的事情上,每一方都有自己一套道理,但是又没有一个有资格能够做出裁决的公正的第三方,这件事情实在很难办。”临了,老友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同感。他说,“文化宫的事情外人还是不要干涉吧,比如发动社区捐款之类的华人社区传统的一些做法对于文化宫的运作也许并不合适。”
为什么说对这句话有同感?其实文化宫的问题也许不仅仅是文化宫自己的问题,乃是整个唐人街的问题。以前经常听唐人街的生意人说,为什么一街之隔的老港区就那么兴旺,而唐人街的生意就是上不去?近年来看着Clark街上的商家一家家歇业,原本在文化宫一楼的旅行社也要另租场地,真的有点替唐人街的发展着急。客观上说,唐人街的停车位是个大问题。主观上,唐人街商家一层不变的经营方式可能也是个问题。最近看到唐人街又一家新餐馆开张,走的路线明显和老式的餐馆不同。如果唐人街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新商家,唐人街的面貌未尝不会焕然一新。以此为例,笔者以为,唐人街的发展需要更多是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回到文化宫的问题,建设中华文化宫可以说是唐人街乃至整个华社共同的心愿,希望能在唐人街有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基地,一个舞台。可是凡事光有良好的意愿并不见得就能成功。文化宫成立以来显然达到了自己创立的目的,可是这样的公益机构却无法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这样的事情就像1976年以前的奥运会一样,良好的想法却无法带来良好的收入回报。
其实华人社区的公益活动也不乏成功的例子。龙舟节还有中华医院可能可以算两个成功的例子。我不知道这两个机构的财务情况,但是从表面上看他们显然更成功。成功的原因可能有赖于一个相对正规化的更西式的融资和管理机构。以中华医院为例,她每年的筹款晚会经常可以得到本地主流传媒的报道,一些成功融入西人社会的著名华商也经常有在其中露面。相比而言,文化宫的筹款活动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
也许笔者的猜测过于武断。文化宫的管理层所要面对的问题并非笔者所能想象。以上权当一家之言吧。其实,以文化宫的地理位置而论,如果唐人街的商业氛围能够更加浓厚,根本不会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这就要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蒙特利尔市政府是否有意愿像改造大剧院区一样来投资改造唐人街,就像上海市改造新天地旅游区一样。如果市政府掏不出这笔钱,我们的华人社区能否找到这样的投资?
相信并非只有笔者有这样的想法。今天在华侨时报上看到,以往就有人回香港去游说李嘉诚先生来这里投资,而且是用华社的筹款来做旅费。以本人的商业眼光来看,这并非天方夜谭。如果能妥善策划,我们的唐人街南邻老港,北靠大剧院区,很有条件成为蒙特利尔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如果我们能拿出一份像样的商业规划,笔者认为商业成功的机会极大。华社有必要为此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去游说投资者和政府。
也是在华侨时报上看到,我们的文化宫门口的牌匾上的题字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墨宝。据说赵老在题字的时候说过,希望这个牌匾可以在蒙特利尔永远挂下去。这也是我衷心的愿望。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334)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