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4 - 3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 2024 - 3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08-03-24

我们为什么生活?

来源:南方周末,常识只代表凡人的观点,没有个性,也不崇高。这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如此。有时常识亦代表伟人的观点,平淡之中见深意。英国人伯兰特·罗素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他在哲学、数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曾写过一篇《我为什么生活》。 @^H:tyF  
_%8D9Dg  
  “为什么生活”,这个问题很简单,而以这个问题去询问那些知道“读书可以医愚”的人,并不一定会有符合人类理想底蕴的答案。倘若在大学找学生随机采访,在敞开心扉说真话的前提下,他们的生活目的估摸也大多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得份好薪水,极其简单而功利并自私。 j*kiO9U  
;,!UvP2  
  当然,简单并不是一件坏事,罗素的生活目的也是简单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可他只简单绝不功利并自私。因为在爱情和知识引其向上导往天堂之时,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去感受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走出自我,关注社会,这种简单蕴含着复杂。如果说细小,那么,这种细小蕴含着重大;它是值得始终关注的哲学命题,永恒追寻的价值取向。 [/5&z  
e #(2usp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与莘莘学子,尤其是那些即使进不了北大与清华,也能进复旦的尖子学生接触。时间久了发现一个规律,越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越是自私,他们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从不关心公益,与老师的关系也选择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现在的教育环境似乎已很难体悟到魏巍在《我的老师》里所描述的那种浸润着纯朴与爱心的内心世界了。若对老师都采取实用的态度,就不用说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 e}9hwz(F  
R!~PxhL/f  
  我们都应“吾日三省吾身”,思考一下为什么而生活。作为学子,也许离罗素所说的爱情还很远,可是却在知识的海洋里,保持一份纯真,在假借知识走向幸福的天堂的时候,俯身回眸一下亟需怜悯的人间,让思维驾御博爱的小舟荡漾。 w<3x ;w  
OY{`%g?o  
  但愿我们的学子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极端功利和自私,将大知化为大爱!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24852) |  收藏
一共有 1 条评论
gamvin 2008-03-25 22:11 Says:
可以散发每一份热心与爱心,来为周围的他人提供有必要的关心与帮助.散发光和热时,我们也要努力赚钱,让热更热,让光更光!因为一个人财富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
发表评论
表情 [更多]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