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09 - 7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09 - 7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09年07月22日 05:45:30

博客营销的一个实例


7月21日星期二,连续跑了两天步,有点累。Gazette周日那天引用了一个中国人的名言,查了许久才知道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一句词,不过怎么都找不到出处。倒是借此知道朱淑真这个人,还有将她的作品翻成英文的美国诗人Kenneth Rexroth (王红公)的大名。实在惭愧,知识浅薄到不知道这位和李清照同名的宋代女作家。
看到Gazette一篇文章,整理成如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我们开这个博客的目的就是响应最近兴起的博客营销大潮。这不,眼下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蒙特利尔市旅游局为了振兴本市今年疲软的旅游业,特别祭起了这面旗,特别找了5个年轻人,请他们用博客的方式记录蒙特利尔诸多吸引游客的地方。
由于今年没有了F1汽车大赛,6月份蒙特利尔市酒店的订房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这还要加上经济危机,美加之间最新的过境必须出示护照的限制,天气不好等等,总之今年的蒙特利尔旅游业是祸不单行。举个例子,去年6月这里酒店的平均房价是308加元,今年6月却只有138加元。
今年4月份,蒙特利尔旅游局在决定今年的广告促销计划的时候令人吃惊地放弃了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以及广播上投放广告的做法,转而大抓网络营销。因为根据一项调查指出,每十个加拿大人中就有四个在决定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依据网络搜寻的资料来决定。
作为这项在线营销活动的重点,旅游局聘请了五名具有传播行业背景的年轻人来写博客,每个人负责一个方向。图示的Tamy Emma Pepin的父母都是讲法语的,她自己可以讲三种语言。她现在是Mcgill大学和英国Leeds大学的学生,她要写的博客主题就是从女性的角度介绍在这个城市,哪里可以邂逅哪种类型的男人,到哪里去吃,去喝等。对于自己写博客的目的,她解释说:“我们就是想让游客找到本地人的生活感觉。我们要为游客提供普通旅游手册上没有的东西。”
其他四名博客写手分别是Daniel Baylis, 负责同性恋主题,Katerine Rollet负责吃的方面,Brendan Murphy负责夜生活,Daniel Lazure Vieira负责艺术和文化。所有的博客都用英语撰写。
在聘请博客写手为旅游业促销方面,加拿大旅游协会的localsknow.ca网站已经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范例。这个协会邀请那些真正的加拿大人向游客分享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8437) |  收藏
2009年07月21日 13:02:09

sinatimes.com

7月20日,太太从外边拿回一本英文的sinatimes报纸,全彩印刷,全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不久前在Backchina网站上曾经看到过有人赞美这个杂志,说是第一个面向全世界发行的中国人自己做的英文报纸/杂志。我发现这份报纸的编辑团队中主编辑似乎是我去年认识的一个蒙特利尔的朋友,打电话过去果然是。他说明天要到香港出差,叫我过去谈谈。兴冲冲跑过去,多少打听到这份报纸的一点消息。
包先生Mcgill博士毕业,自己成立出版公司,上次我和他见面也是商量Onechina组织出书的事情。他说自己是这份双周刊的总编辑,但是大多数编辑工作是在国内进行的。水木时代公司今年招进了不少名校大学生,他们的英文水平很不错。包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起着把关的作用。印刷是在芝加哥他们自己的工厂进行,从那里UPS快递3000份到蒙特利尔,另外在美国芝加哥,休斯顿等也有发行,但是没有透露发行量有多少。在蒙特利尔这两期都是包先生自己出去发行。他还计划今后陆续增加一些本地内容。甚至法语的内容。如何本地化,如何赚钱都是他考虑的事情。

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一些背景材料

作为科发书业总部,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系中国内地首家致力于高校教材、学术著作补贴出版服务和中外中、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出版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可面向海内外长年提供质优价廉、快捷及时的教材、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服务。本中心已出图书涉及20多类大学教材和文学图书。除扎根中国高等教育这块沃土开花结果外,本中心还陆续在美国芝加哥投资成立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KF # # Group, USA),出版《世界华人周刊》杂志(#);在美国休斯顿投资成立美国iChina传媒集团公司,出版《iChina》(#)英文杂志;在香港投资成立世界华人周刊有限公司、国际教科文出版社,承办“中国高校精品教学资源展示会” (#)、“国际教育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大力开拓海外传媒及华文图书市场。
张 辉,男,1965年1月25日出生,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科发书业总部)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董事长兼总裁,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兼总编辑。1991在安徽创业,在中国内地先后创办13家图书发行公司和科发教材网(#)、汉语乐园网(#),在北京、蚌埠、芝加哥创办3家书刊印刷厂,在美国创办《世界华人周刊》(#)、《iChina 》(《中国风尚》英文杂志)(#)以及世界华人网(www. #)、科发图书网(#)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华清嘉园13--2008室

包晓闻
McGill #商业信息管理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2004年10月-至今:# # Media总经理,负责在北美的英文图书出版、推广、分销业务;在学术和政府机构中推广公司产品,成功地使主要的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成为公司客户;作为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的采购代理,高效率地采买上千部绝版图书;为新民晚报、IT经理人世界等有意在北美发展的中国企业撰写市场研究报告和策划发展战略。2002年5月-2004年10月:北京市立闻达信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参与公司初创,并使之成长为北京图书策划行业中的主要企业之一;成功策划出版了上百部图书,主要覆盖经济管理、卫生健康和教育等领域;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协调多个地方政府,完成多部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报告;负责“中国研究报告银行”(#)项目,与主要市场研究机构接触谈判,建立专门网站分销近千种研究报告。1998年7月-2002年8月: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应用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科负责人;北方工业大学工学院团总支书记,负责超过3000学生的管理事务。发表多篇论文,出版10多种商业管理著作。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149) |  收藏
2009年07月21日 12:44:35

Vanessa Farquharson的绿色生活


[/size]

[size=3]720日,Montreal Gazette报道,Vanessa Farquharson是加拿大国家邮报的专栏作者。她的专栏是教人如何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为了写好自己的专栏,她身体力行,率先过起了不用冰箱,冬天也只吃本地生产的食品,用温水洗澡,用苏打水和醋洗头的绿色生活,想知道她怎么过起这样的生活的吗?

一切都从2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那部著名的电影,以及接连不断的有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的负面新闻开始。Farquharson想到她必须自己做点什么,也为防范全球变暖做点贡献。那个时候她刚刚30岁,和自己的猫住在多伦多一栋公寓里,每天开车上下班,喜欢喝葡萄酒,喜欢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她想过去非洲为一个慈善组织工作,或者辞掉工作到一个有机农场去工作,但是她最好还是觉得自己能做的只有写作。所以她选择了过一年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方式,争取每一天改变自己一个不环保的习惯,并以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这一年的生活。她的这一实验从20073月的一天开始,那一天她的第一个决心是改用可以回收的厕纸。
她说:“我想如果我这样做了,或许有其他人也会学习我的方式。”她的这一年的经历已经写入了她的新书:“裸睡是绿色的生活”(John Wiley&Sons出版社,售价18.95美元)。之所以有这个书名是因为裸睡也是她在这一年中找到的绿色生活方式之一,这样做可以减少每周必须要洗的衣服,减少用水,电以及洗涤剂。
Farquharson回忆说几乎从一开始她就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她自认为不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她害怕遭到周围那些坚定的环保分子的嘲笑,惹来家人和朋友的不满。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开始她从一些简单的尝试开始,比如用温水洗澡,不买微波炉,经常检查自己骑车轮胎的气压等等。慢慢地,她开始一些更难一点的尝试。从4月份开始她关掉了自己的冰箱的冷冻层,5月份她关掉了全部冰箱,也关掉了空调。6月份她把车也卖了。进入9月份,她连厕纸也不用了。
Farquharson说这一年里最难的事情都是和食物有关的。在这一年里她都没有再吃热带地区的水果和蔬菜,农场生产的肉制品,非有机的啤酒,不是本地制造的葡萄酒,还有快餐。她也不能用香草和辣椒(除非她自己种的),不喝咖啡(除非是经过公平贸易的,有机的和本地发酵的),茶也是一样,乳酪,蜂蜜和枫糖都必须是有机的食品。
在最后一个月,那还是加拿大的冬天,她允许自己购买邻近的安省生产的部分蔬菜。这让她的选择余地多了好多。她为自己辩解说,100英里半径以内的加拿大生产的食品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做出好大的牺牲,毕竟只吃这些东西要影响身体的健康。
现在,距离Farquharson的实验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年了。在那一年里她给自己强加的许多限制现在已经不再有了,她重新开始买外地制造的食物和酒,开始购买快餐,但是也都是在家附近不远的地方购买,方便她能用自行车载回。她还是留下了那一年里养成的一些习惯,她现在用的洗头发香波都是同一个品牌,可以重新灌装的。她不再用塑料袋。一次她男朋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拿出了许多塑料袋,这还曾让她恼怒不已。尽管这些变化,Farquharson说她的生活并不反常。她说:“如果你来我家,你会发现一切都很正常。除了用不锈钢水瓶,用帆布袋去买菜,没有汽车,用苏打水洗头之外没有什么不同。”
[size=3][/size]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7409)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