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10 - 6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 2010 - 6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0年06月22日 06:22:07

Judith Lussier和她的新书“Sacre Depanneur”

据称在魁北克各地有5900多家Depanneur,许多华人新移民也都选择Depanneur开始自己在魁北克的创业生涯。那么谁知道Deppaneur一词的来历呢?
魁北克青年女作家Judith Lussier最近写了一本有关Depanneur的书,书名叫做Sacré Dépanneur。
早在1920年代,Judith Lussier的曾祖母就在Duluth街上开了一间名叫Épicerie A的小店,不过那个时候这种店还不叫做Depanneur,Judith曾祖母的小店那个时候被称作街边的小饭店,店里主要提供的也是供周边的工人的快餐。
魁北克第一个称自己的小店为Depanneur的人是Paul-Emile Maheu。1970年代魁省政府出台新的法令规定零售便利店可以在周末和夜间营业。Maheu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开设了第一间拥有Depanneur名字的小店。这家店的地址在Rosemont的Zotique街和第一街交口的位置,后来它被出售给一家韩国移民,店也改名叫Marche 7 jours。
GlobalTV 6月20日播出了他们采访Lussier女士的节目。在这个节目中,Lussier女士说,第一家Depanneur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因为这是唯一在夜间可以卖酒的店家,许多人甚至从很远跑过来购买。
关于这本书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作者的个人网站www.judithlussier.com 或者出版社网站www.editionsheliotrope.com 。该书售价22.95加元,采用法语书写。

类别: 文化 |  评论(0) |  浏览(3329) |  收藏
2010年06月21日 11:54:22

华人来到之前的蒙特利尔唐人街

6月20日,多云,间有雨。去Cote des Neige那边买菜,回来的路上顺便又去一次圣约瑟夫大教堂。不同于上次,这次还特别点了两根蜡烛,同时祈祷圣约瑟夫保佑太太能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有意思的是,今天还碰到一位美国越南裔的游客,向他介绍了一下蒙特利尔的旅游景点。在这位游客的眼里,蒙特利尔竟然是一座很安全的城市。对于我们来说,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观感。不过在我们身边,犯罪现象倒的确不算多见。
今天要说的是蒙特利尔唐人街的一些历史。这些天看“蒙特利尔的历史和建筑”那本书,中间提到唐人街的三栋建筑,现在的永兴隆面厂,现在的中华天主堂,还有现在华人服务中心那栋楼。
蒙特利尔的唐人街现在主要是Saint Laurent大街和La Gauchetiere街交叉那一段,中间还有Clark街,北面的Cote街。Clark这条街的街名现在还不知道来源,但是La Gauchetiere街和Cote街的名字来源都能追溯到法国人来到蒙特利尔的早期。
在Maisonneuve刚刚建立蒙特利尔的时候,现在唐人街这块地方处于远郊。1655年,Maisonneuve将这块土地分封给Jean Desroches(北边Cote街那边),还有La Gauchetiere这些人。1693年,Paul LeMoyne买下北边Desroches那块地,1707年转手卖给Constant Le Marchand Sieur Ligneris。1764年Pierre Coarand又买下这块地。1775年他将其中一块卖给Christople Sanguinent(他是Catherine Baby-Chenneville的丈夫),1784年又卖另外一块给Garibel Cotte。现在这块地方的La Gauchetiere街,Cotte街,Chenneville街,Sanguinent街的名字来历就是这些早期的地主。 1839年这块地最后被教会获得。
1764年英国人来到之后,新教徒也开始大量涌入。现在Place Guy Farveau那块地方的一部分曾经是新教徒的墓地。1834年,173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L'eglise secessionniste d'ecoss组织在现在中华天主堂的所在地建设了蒙特利尔第一栋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堂。至今在Sherbrooke 美术馆隔壁的那栋大教堂也属于这个新教教会。这座教堂在1864年后出售给圣母天主教郊区,1868年又转手给Saint sulpices修道会。1936年再售给Saint Gabriel兄弟,随后教堂受到洗劫,里面很多珍贵的壁画遭到损坏。1952年后成为天主教学校委员会的产业,1957年正式成为中华天主堂所在。
在Cote街那边的现在的永兴隆面厂大楼始建于1826年,当时是针对新来的英国人后代的英加学校。1829年开始,在现在会展中心门前的小广场那个地方还建立了一个自由市场,并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1894年后英加学校的大楼被卖给一个叫Andrew S.Ewig的人,1919年又卖给Edward Carter。1963年Fashing Reality公司获得这栋大楼。永兴隆面厂是在1971年开始租用这栋楼的。
邻近永兴隆面厂的华人服务中心所在那栋楼始建于1848年5月16日,最早是Presbyterian教徒的教堂。1884年后出售给Samuel Davis的美国烟草公司,1910年又售给Sam Lichtenhein,后来这里又作为一家纺织厂的厂房。1970年,Fashing Reality公司获得这栋房产,并将其部分改为仓库。
那本书上就讲了这么多,大概那本书本身也比较早,没有具体提到后来华人怎么进入这些物业。很可能,现在这些楼都已经是华人商家的物业了。

类别: 历史 |  评论(0) |  浏览(5041)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