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11 - 12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 2011 - 12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1年12月27日 13:15:44

加拿大人和美国人

1968年版的电影“人猿星球”最后一个镜头,自以为跨越了数百光年旅行的宇航员泰勒发现他实际来到了2000年后的地球,而更加残酷的是,2000年后的地球上的统治者不是人类,而是猩猩。在猩猩的世界里,人类只是不会说话的奴隶,任人宰割的牲畜和关在笼子里的宠物。猩猩中的智者清楚地知道人类曾经统治过这个星球,是人类自己的错误,断送了人类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比2001年,2011年两部更新的场面更壮观的“人猿星球”的故事结局都更有启发意义。相比当代中国的许多所谓大片,好莱坞电影的思想性往往更强,某种程度上更加主旋律。(说句题外话,我表弟夫妇刚刚看了那部十三钗,他们的微博评语是无聊至极)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社会之所以较中国社会先进,不在于多少摩天大楼,不在于高速铁路,而在于西方社会在创造思想成就上仍然远胜于中国。这也正是在国外求学的价值所在。以我所学的经济学为例,虽然学的基本上都是近50年,甚至近30年的研究成果,却依然很少见到中国学者的名字。
这一次我想谈的是最近MPIX放映的另外一部电影,Michale Moore 2002年的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我想MPIX反映这部反对枪支泛滥的美国纪录片的动机或许和国会正在审议中的废除长枪立法法案有关。不过,这部电影,最让我惊奇的是,Michale Moore在多伦多街头随机走访一些加拿大家庭,希望证实加拿大人家经常不锁门,他竟然真的做到了。Moore以此质问,为什么加拿大人比美国人更有安全感?
Moore的电影中,加拿大不是第一次成为对比的对象。1995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CanadianBacon 就描述了一场虚拟的美加战争。对于Moore来说,加拿大似乎比美国拥有更好的社会制度。我相信,拥有这样想法的加拿大人也不在少数。
不过,有意思的是,拥有这样想法的中国人可能却不多。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中国人,似乎总是更加欣赏资本主义的美国,而不是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加拿大。笔者身边,不乏一些工资并不低的朋友总是惦记着到美国去赚大钱。喜欢美国,不喜欢加拿大的华人朋友抱怨最多的总是加拿大的高税收,而不是加拿大人自己往往也不喜欢的漫长冬天。
这是不是件有意思的事情?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魁北克的高税收,带来的是魁北克社会的平和稳定,带来魁北克人更高的幸福感。一个人,即便收入再高,却不能有足够的幸福感,这样的高收入一定好吗?或许,对于一些朋友来说,高收入,就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没有高收入,就意味着不够幸福。一定是这样吗?把赚钱的多少,看成评价一个地方的最大标准。对于加拿大来说,这样公平吗?
前一阵子学习紧张,有时候我会到Mcgill的图书馆翻一翻那里的中文藏书放松一下。最近我常读的是一本浙江出版社的“儒生与国运”,作者是上海社科院的刘修明。这本书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杰出知识分子为代表,讲述了历史兴衰中的儒学与儒生。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部知识分子思想史,也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史。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常常在想,那些能代表魁北克,能代表加拿大的杰出知识分子又有哪些呢?加拿大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毫无疑问,加拿大的历史,魁北克的历史,同样也有很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探索社会的发展,关心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至今为魁北克人所铭记的那些爱国者就是他们的代表。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中国古代那些知识分子是相通的。或许正是他们,让加拿大人不同于美国人。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17140) |  收藏
2011年12月27日 13:15:09

纸面上的法国美食之旅

圣诞节是一个全家老少一起享受美食的节日。这个圣诞,我也做了一次书里的美食之旅, 跟随旅法英国作家Peter Mayle的“French Lessons”一书到美食王国法兰西转了一圈。
法国的美食素来和中国美食齐名,而实际上相比中餐普遍走低档路线,廉价的快餐式的法国餐厅几乎不存在。来蒙特利尔几年,去外面吃西餐的次数屈指可数,其中如果不是自助餐,就是意大利餐,真正到法国餐厅只有在圣丹尼斯街上吃马肉那次。多年以前去法国,在巴黎和戛纳都去过餐厅吃饭,留下印象的有蒙马特高地上那家餐厅的法国薄饼还有戛纳海边的烤鱼。对我来说,这些法国菜“不过如此”。或许也是因为我去过的这些地方都是一些普通的小餐厅,而法国大餐是一定要在高级的地方才能吃到的。
Peter Mayle是凭借他的“普罗旺斯一年”一书出名的。他的这本“French Lessons”记录了他在法国各地参加美食活动的经历。这里有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Richerenches村的松露拍卖,有法国东北小镇Vittel每年4月的青蛙节,有阿尔卑斯大区Bourg-en-Bresse的高卢鸡节,有诺曼底地区的Livarot乳酪节,东北部Martigny les bains的蜗牛节,波尔多葡萄酒产地的马拉松比赛,勃艮第大区Beaune的葡萄酒拍卖等等。这些活动归根到底是市场活动。正因为如此,作为作家的Mayle先生才会受到邀请参加。Mayle先生果然也没有辜负组织者的期望。他的文笔优美,风趣,不仅介绍了那些美食,还把那些地方的民俗也一并介绍出来。比如,法国人的餐桌礼仪不同于英国人的,不用餐时手要在桌面上,而英国人是相反。法国人的叉子尖向下摆放,英国人相反。据说法国人这样做是为了把叉子背后的族徽显现出来。还有,有些地方的法国人习惯把烟头扔到地下,在桌子上不放烟灰缸。当然,无论哪里的法国人对他们的美食都非常骄傲。在Livarot,作者就经历过被当地一位老太太拉住,非要他在盘子里多放几块乳酪的尴尬。读完这本书,我甚至动了能和Mayle先生一样,到法国去居住一段时间,把这些地方逐一走访一遍的念头。
说起法国,我对于法国人的了解多半还是从身边的魁北克人身上得来的。魁北克人是法国人的近亲,许多生活习惯相通。来到魁北克不久,我就发现法裔的饮食其实和中国人很像,比如他们吃猪皮,吃内脏等等。不记得听谁说过,法国人成为美食家,背后的因素其实和中国人一样,因为双方都是基于一个农业社会。而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者日耳曼人更加是游牧民族,在饮食习惯上要粗糙得多。Mayle的笔下,英国人说法国人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敢吃。这像不像中国北方人看两广人的饮食习惯。这里什么都能吃,讲的是Vittel人吃青蛙腿。位处法国东北的Vittel天气潮湿,河塘密布,正是青蛙出没的好地方。而这里的人吃蛙腿,据Mayle考证始于1970年代。当地一厨师对于自家池塘青蛙泛滥无计可施之余,想到把青蛙入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4月份最后一个星期日,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这个小镇大吃蛙腿。美食之余还顺便选出当地的青蛙小姐。青蛙的两腿细长,青蛙小姐不算不好听的名字。何况还有青蛙王子的故事让人们想入非非。相比之下,Martigny les bains的蜗牛节要评选蜗牛小姐就不太好听。为此当地人把蜗牛小姐的名字改为蜗牛壳小姐(Miss Coquille),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就好听一些。我专门到网上去查看蜗牛壳小姐的照片,都是邻家女孩的模样,倒也亲切。没有吃到蜗牛,这也是我上次去法国引以为憾的一件事。Mayle的笔下,用黄油蒜汁烤出来的蜗牛简直可以叫人欲罢不能。不过唯一麻烦的,野生的蜗牛要吃之前一定要饿15天,然后还要用温水反复冲洗才能放入烤箱。而据说蜗牛的生命力超强,可以一两年不吃东西还能活下来。同蜗牛一样,高卢鸡是法国另外一个象征。法国阿尔卑斯大区的Bourg-en-Bresse据说是正宗高卢鸡的产地。这种鸡一定是法国国旗的三色,冠子红色,全身白羽毛,脚是蓝色的。在当地,根据鸡的体重不同,还有不同的叫法。据说这里的鸡都是放养的,完全符合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要求,给鸡充分的鸡权。而烹调时,典型的菜谱是把鸡胸或者鸡腿肉同洋葱碎,蘑菇碎,黄油,香草一起在平锅里煎,最后撒上白葡萄酒,奶油。
上次去法国,感觉无论巴黎还是戛纳,都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法国的浪漫,更像是被包装出来的。其实,现代商业社会下,包装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么多法国小镇,总能凭借自己独特的包装蜚声世界,多么难得。特别是想到Beaune的葡萄酒节,平素买不起的那些上好佳酿可以随便喝,多么吸引人呀。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013)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