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收藏

用户ID:  120
昵称:  gzykying
来自:  广东 广州

日历

2024 - 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 2024 - 4 «»

日志分类

最新评论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07年12月13日 15:16:41

ARP病毒杀杀杀

说起ARP病毒,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但是最近它又有新的举动了,那就是结合网页木马,不仅会导致网络访问中断,而且还会让更多的客户机只要访问了指定的页面就会自动下载木马进行安装。这种危害尤其表现在提供了IIS服务的局域网中。例如在局域网中某台服务器安装了IIS服务,提供WWW访问,那么该病毒就可能会攻击该台服务器,只要用户访问了该台服务器上安装的网站,就会自动在网页中加上一段代码,从而实现自动网页挂马,而直接在网站源文件中查却很难找出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路由器绑定IP与MAC地址
  由于ARP病毒是欺骗伪造IP与MAC地址的对应,因此我们只要在路由器上将IP与MAC地址一一绑定即可。目前绝大部分的路由器都支持这一功能,绑定之后就不会再受到ARP病毒的危害。因为中毒的主机要想进行ARP攻击,就得不断的变化自己的MAC地址来发送和拦截数据,而它又被绑定了,自然无法再变换地址了



  需要注意的是,将IP与MAC地址绑定后,客户机再上网时则需要设置与绑定的IP相同的固定IP地址,否则将无法访问网络。

  二、客户端绑定网关
  如果我们无法在路由器上绑定,那么则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将网关地址与MAC地址绑定即可。其方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新建一个文本文件,然后在其中输入“arp -s +路由器IP如192.168.1.1+路由器LAN口MAC地址”,然后将其保存为1.bat,最后把这个文件拷贝到系统启动目录,或者添加快捷方式到开始菜单的启动列表中。这样在开机时将自动将网关IP与MAC地址绑定,就不会再出现欺骗现象了。


  三、彻底解决
  上面两个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最终要解决我们还是要找出中毒的机器。虽然有很多专业的工具可以查到,但是对于很多中小企业网络的管理员来说,这些工具的使用上手较难,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给大家。
  如果有多台交换机或者多层设备连接,可逐一断开各台设备,在每断开一台设备的时候再检查网络是否畅通,如果畅通则说明中毒机器就是连在该台设备上;如果仍然不畅通则继续断开另一台交换机,直至找出具体所在交换机。
  知道交换机之后,可以继续使用二分法,即拨下一半节点,看网络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依次再将拨下的节点一一连上,当连到某一个节点时网络突然不正常,则说明该节点所连接的计算机就是中毒机器,将其重新安装并杀毒即可。
  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检查网络是否畅通,建议大家可以使用“ping IP地址 -t”的方法来判断,也就是不停的秘目标IP进行连接,只要不显示“221.231.114.221”则说明网络是正常的(图3)。



  ARP病毒并不是一个新的病毒,但是它的危害却是极其大的,而且在检查时也非常困难,但是只要按照我们上面所介绍的方法,那么一定能够解决,从而恢复网络的正常使用。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5805) |  收藏
2007年12月13日 15:00:05

习惯决定成功!!

习惯是一种最不被人重视的存在,谁都会不在意它的作用。然而,习惯却会把你导向成功或者失败。良好的习惯能使平庸者成为人才,不好的习惯却只能埋没人才。

  习惯人皆有之。南方人习惯吃大米,北方人习惯吃面条,这是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的人则习惯于神情专注、不受干扰,这是学习习惯。有的人工作时习惯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有的人则习惯有头有绪、条理不紊,这是工作习惯。

  习惯真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钻。正因为习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无视它的作用。但是,你可千万不能轻视习惯的作用。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没有登上总统宝座之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凡事太爱争强好胜,动不动就和别人打嘴皮官司,始终跟人难以相处。因为这个习惯使富兰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觉悟之后,马上就着手改变自己的习惯,他列出了一个清单,把自己个性上他认为的那些不良习惯一一列在上面,并且从最致命的不良习惯开始,一直纠正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为止。当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删除完毕的时候,良好的习惯遍布全身,如去倾听、去赞扬、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去爱、多付出等等,结果,他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之一。

  其实,每一位成功者都有许多良好习惯致使成功的故事。萧伯纳坚持"该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习惯使他成为著名的作家;爱迪生坚持想睡就睡的习惯,保证了他工作时有极高的效率,使思维保持活跃,从而有了一个又一个发明创造;约翰·洛克菲勒坚持工作有张有弛的习惯,使他成为了全世界拥有财富最多的人之一。这样的例子简直多得不可胜数。

  事实上,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间,有很多东西相同,而往往在习惯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既然习惯是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那么你就能体会到习惯的巨大威力了。人是一种生性懒惰的家伙,天生下来就会偷懒。这种偷懒的表现就是我们总是趋向毫不费力的事物的那一面。比如人的思维,我们说的思维定势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一旦你的思维形成了定势,那么这种思维习惯就将决定你的思维成果。如果你的思维习惯于开拓、创新,那么你就能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维习惯于凡事稳妥、没有积极创新的意识,那么你的大脑就只能产生保守的、步人后尘的观念。就如同你已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你睡前睡后连想都不想就会走进盥洗间。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

  这就是习惯的作用。当我们每天重复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时,那件事情就会成为习惯。所有的习惯都是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同样也是养成的。即习惯还有另一层含义: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只要你能像富兰克林一样打算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就赶快动手去重复实施你的计划。开始也许会觉得有些困难,但熟能生巧,当你做到一定程度时,难的也就变成容易的了。当变成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你的新习惯。一旦你喜欢上了你的新习惯,你就更愿意时常去做。这就是人的天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4456) |  收藏
2007年12月13日 14:57:44

“80后”的困惑,少年识得愁滋味

中国改革开放28年后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从未曾与世界如此接近过。经济发展让4亿人脱离了每天支出1美元的贫困线;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制造业中心;全球500强企业中超过一半以上把亚太运营中心设在中国,唯恐在“与龙共舞”的大潮中,跟不上“龙”的步伐和节奏;它有3.5亿人拥有移动电话,每天有近亿网民上网冲浪;它把载人飞船成功地送上太空;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它筑起了一条通天的铁路……

城市里的年轻人如今过着其父辈当年只能梦想的生活,有车有房一族越来越多,炫耀性消费渐成时尚,许多人凭着熟练掌握外语等工作技能赚了不少钱。然而,这个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时代,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这样描述他们:这是一群年轻的、朝气蓬勃的人,他们生于80年代初,在知识经济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进入职场后几乎马上崭露头角,他们不同以往的新鲜气质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走到哪都会引来对“80年代”的羡慕。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完美,就业竞争的残酷、人性的险恶、家庭的负重……这都是之前的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局面,他们需要被鼓励,需要历练,需要在社会中容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1.青春的有效期

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青春又是短暂的。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29岁现象”,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成就,创出一番事业来,就要赶在青春“过期”之前。这一现象令很多人产生了恐慌。而据调查,所谓的“29岁现象”在一些新兴行业里较为普遍。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曾成了许多人工作、生活的标准。“三十而立”让现代社会中许多二十八九岁的人出现惶恐:马上要三十岁了,才刚结婚,工作还不稳定,孩子刚出生……总之,生活好像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何谈三十而立?但也有许多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已成为一些大公司的高管,29岁时就有万贯家产,这更让大部分职场29岁人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很大。

以下曾是一位广告公司员工的亲身经历,你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吗?

公司最近接了一桩大生意——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地产商制作楼盘广告。你踌躇满志地展开打印整齐的文案,自我感觉良好地向老板汇报创意方案……你一边汇报、一边还观察到:老总的脸上曾经3次浮现出满意的笑容。可是,当你刚刚汇报完毕,那位上个星期才到公司报到的大学生便首先发言:“这个方案整体思路混乱,缺乏创意,给人的感觉有点过时,而且运作成本太大。我认为……”说着,他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意文案。这个时候,你敏感地注意到:老总的脸上浮现着喜出望外的笑容,他一边听着,一边频频点头。当这位新同事刚刚汇报完毕,老总激动得当即拍板定案:“0K!这个项目就由你来负责完成!给你半个月的时间怎么样?”这小子合上笔记本电脑,稳操胜券地说:“一周时间就搞掂。”

此时此刻,你呆呆地坐在那里,心头涌起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一气之下,你准备离开这家公司,到另一家广告公司另谋高就——那是一家水准一流的广告公司。

这一天早晨,你带着自己的硕士文凭以及一摞广告作品获奖证书,十分自信地来到这家公司应聘。可是,当秘书小姐把你带进总经理办公室时,你却发现一位穿袋袋裤的半大小子,双脚搭在工作台上,吊儿郎当地在玩电脑游戏。你正满腹狐疑,那位秘书小姐介绍说:“这是我们总经理……”这个时候,你还好意思往上递你的“个人简历”吗?回到家里,你不自觉地来到镜子前,认真地打量自己。你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老了?可我才刚刚30岁。

在今天的写字楼,有一种说法叫做“29岁现象”,即:青春的有效期至29岁为止,一到30岁,你就会被打上过期的印记。这就是生活的残酷。也许你觉得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毕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现在的招聘广告,你就不难发现,大凡“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职位,往往是司机、厨师、超市收银、电脑录入之类的熟练工,而在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创新精神”!《财富》杂志2004年9月曾评出“美国40位40岁以下的亿万富豪”,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只有26岁,他就是英克托米公司首席技术官戈捷,这位至今仍然喜欢玩彩弹球和水枪战的大男孩,已经拥有个人财富4.18亿美元。富豪越来越年轻的现象说明,真正发财致富的规则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华尔街的一位白领说:“经验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相反,你倒是应该向那些没什么经验的新人类学习。在理论上,这叫“反哺文化”。1999年5月的一天,在芯片王国——英特尔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德高望重的英特尔创始人摩尔和格罗夫请来一位满脸孩子气的年轻人,为他们讲“如何在互联网上做生意”。这个年轻人,就是拥有财富3.21亿美元的WEBMD公司执行总裁阿诺德。人才济济的微软公司前两年聘请了17岁的迈克尔和19岁的珍妮弗做顾问,参加“下一代知识工人”项目研究。微软公司解释说:聘请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告诉中年管理人员,这一切今后将会怎样发生。

新人类是和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媒体专家塔斯格特在《网上一代的兴起》一书里指出:“孩子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对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成为权威。”可以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拥有一张金光灿灿的大学毕业文凭,在人才市场自然是“皇帝 的女儿不愁嫁”;90年代,经验开始风靡起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成为 用人单位响亮的口号;21世纪,经验热悄然退潮,创新热粉墨登场,使职场“旧貌换新颜”的新经济,赋予创新以至高无上的价值,现实的经验并不重要,未来的发展与创新 则非常关键。用人用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的前景,如同股市投资一样。这一新的职场 动向给我们每一个求职者透露的信息是:“经验”这块敲门砖哪怕是100%黄金铸造的, 也难以敲开新经济的大门,网络信息时代,要想使新潮职业“芝麻开门”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两三天”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人叹息:新人类是“童年太短、成长太快”的一代。正如他们青春期的平均时间比上一代有所提前一样,他们成功的速度也在迅速提前?——29岁已经太晚,19岁就应该功成名就。比尔·盖茨上中学的时候,还只是在为学校编写学生座次排序软件时,偷偷地加了一个指令,把班里最漂亮的几个女生全部排到自己周围,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当老板。而今天,以比尔·盖茨为偶像,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乳臭未干就办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美国卡尔米克计算机公司经理卡尔米克,当年只有16岁。他早在12岁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线商机:“我认识到我提供的服务和那些岁数比我大的家伙提供的一样,可是他们每小时收150美元的服务费。虽然我年纪小,但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同样的事。”于是,他便注册成立卡尔米克计算机公司,为客户提供网页设计服务,每小时收费20美元。现在,卡尔米克拥有10个国家的客户,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板。

对于美国出现的“背着书包的老板”现象,《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说:“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缘故,通晓技术的青少年现在正逐步发现开办公司如同学骑自行车一样易如反掌。”

在18至24个月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扩大1倍,而芯片的价格却保持不变。这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发现的一条商业定律。后来,英特尔公司另一位创始人格罗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又将摩尔定律引申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速的节奏运行。”

摩尔定律是信息时代的生存定律。新人类成熟与成功的速度正在以这一速度迅速提前,与此同时,代沟的时间段也相应地缩短了。10年前是相差20岁一个代沟,5年前是相差10岁一个代沟,而现在,据说大四学生与大一学生之间都产生了代沟。

如何评价这“速成”与“速朽”的时代?

郑健,37岁,公司经理:我参加工作时,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一两年下基层锻炼,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过程。如果稍露锋芒,领导就会说你“不成熟”。

现在不同了,大学生一上班,单位就要求你迅速到位,独当一面。能够给机会让年轻人早点“做事”,这说明社会进步了,论资排辈的时代结束了,年龄平等了。

 吴越,34岁,银行职员:知识的升级速度越来越快,人才的换代速度也随着加快了。十来岁的少年黑客已经侵入五角大楼了,谁还敢对他们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

张国新,30岁,律师:对于年轻人来说,30岁是一道槛儿,青春即将过期,三十然而未立,心里也很着急。30岁的人,既不会有20多岁的新人类那种青春无敌的自信,也没有40多岁的成功人士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真的是很尴尬。

沈颖,26岁,外企首席代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关键在于你肯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在“内存”和“速度”方面能跟上时代,就不会被淘汰出局。我离30岁还有几年喘息的时间,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也很紧迫,缺乏安全感。如果不好好学习,知识就会折旧,青春也会跟着“打折”。

一位就要过25岁生日的小伙子除了喜悦,还生出了一分惆怅,发表了“尴尬的25岁”的感言: 过了年,最怕别人问我:“多大了”,我就得老老实实的说:“25了”。25岁,意味着以“二”打头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一半,眼看就奔三了。可心里却怎么也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总觉得似乎昨天还在上幼儿园。25岁,在叔叔伯伯眼里还不成熟,每每教育小表妹就说:“别学你表姐那么淘气,总也长不大。”可逛街时,十几岁的花骨朵们总会认真地叫你一声“阿姨”。25岁,虽说工作一两年了,工资却没长多少。明明知道应该开始置办家业了,可总也抵挡不住漂亮衣服和可口美食的诱惑,一头扎进“月光一族”①。25岁,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海誓山盟,地老天荒”一类的话,却在内心深处依然悄悄期盼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同时无奈的听着老妈“赶快解决个人问题”的唠叨。25岁,不好意思再去肆意的打雪仗,尽管是那么喜欢雪;不好意思再蹦蹦跳跳的走在路上,尽管心情是那么好;不好意思再和小表妹去抢巧克力,尽管那是特地买来解馋的最爱吃的牌子。25岁,开始在意眼角的皱纹,开始抱怨皮肤不如以前细腻,开始关注自己的腰围……唉,羡慕小孩子,,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时间;羡慕老年人,功成名就,颐养天年。而我,25岁,真的是好尴尬。?

也许年少轻狂,不谙世事;我们并不明白青春的可贵。我们肆意挥霍着青春,殊不知青春的转即逝。日子如山间溪水静静地流淌。人生70古来稀,若以70岁为人生的终止,那我们已起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之旅,在有限的三分之二的岁月里,我们又该怎样度过呢?是继续享乐,无所是事,还是努力奋斗。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为青春,我们有梦,因为青春,我们走得洒脱,因为青春精彩,每天都在演译,因为青春,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相约青春,相约在这美好的夜色,我们共享青春之味。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因为青春我们更应该用十二分的热情与奔放去回报生活。好好走完这无悔的青春。期间,或许荆棘密布,或许杂草遍地,我们都应该直面现实,永往直前。因为生活原来就是纷繁多姿,五味俱杂的,那些实实在在,琐琐碎碎的一切才是生活本身。我们何不用豁达的心情去看待与体味人生呢?任何时候都不能忪懈自己的意志,放慢前进的步伐。须知青春易衰,红顔会老。



2.成长的困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惑。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迅速发展,“80后”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以大学生为例,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尤其突出。

  不平等困惑

  现在上大学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很不一样的是,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富差距不明显。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今的大学生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心理层面都存在相当的不平等。经济问题尤其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也渴望和人交往,但贫困阻碍了他们。他们因为严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敢交男、女朋友,不敢参与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活动。交往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特别糟糕,家里为了支付他们上学的费用已经是负债累累。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一顿饭能吃个馒头就点咸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他们惟一的应对就是学出好成绩。所以,贫困生总是从早到晚埋头学习,独来独往。他们往往没有朋友,缺乏同别人的交流,也就没有倾诉的对象。而与人交往、向人倾诉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很好途径,贫困生把所有问题都积压起来,压抑苦恼,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

  毕业困惑

  毕业困惑是短短几年里出现的。过去,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工作,但现在却迥然不同,大学生陡然增多,从前大学生独有的天之骄子的良好感觉,已经被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排挤干净。有人形容现在的毕业生等于是突然被扔进沸水里的青蛙,没有缓慢加热的过程,所以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这个过程是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则容易慢慢适应。现在,有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太大了,极端的就容易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只是混混日子。另一方面,如今上大学的成本却提高了许多,相对来说,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变得更大了,于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相对较高,他们都想将自己发挥出来,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大,则冲突越大。为了缓冲和逃避就业压力,不少人选择考研。这样的选择除了因为迫于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社会上“重文凭、非实干”的观念所致。目前,用人量比较大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仍然重文凭,有不少用人单位招聘研究生、博士生,其实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至于为什么大学生中做***的越来越多也非常容易理解,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应对当前存在的“美丽经济”,所以应该正常地看待这一现象。相比过去,现在的大学生更关注与别人的关系,更关注自我和自我形象,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青年人更容易不满自己的形象。

  性别困惑

  时下有人惊呼:“现在大学里的男生越来越女性化,女生越来越男性化。”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环境有关。按弗洛伊德理论,3岁前男孩子更容易受母亲的影响,女孩子更容易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在潜移默化中,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女性行为;而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男性行为。可以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国电影《野蛮女友》其实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有学者认为,一个家庭里最好应该有两个孩子,孩子最好有同龄人陪伴玩耍,这样,他们接受的影响才能是平衡的,因为大人与孩子间的交流和孩子与孩子的交流是非常不同的。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成人意识、行为的干涉严重,以至于独生子女很难学会体会同龄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他们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困惑

现代的青年人当面临追求爱情,还是追求财富的两难问题时,他们变得更现实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变得有条件了。从前的年轻人,自己盖一个8平方米的小屋,有一张床就可以结婚了,就好像“贫嘴张大民”的生活,但现在青年人的爱情要掺杂很多物质因素。尤其是女性,她们的爱情观更理性、更现实,她们更愿意选择有成就、能依靠的人做丈夫。所以,社会上一些傍大款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实都是正常的。时下兴起的“父女恋”、“姐弟恋”正是当代青年人爱情观、财富观变化的结果。

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许多迷惘和困惑需要有人释疑,有人帮助他们拉直心中的问号。因解读《论语》、《庄子》而红透半边天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上海就为青年做了一场很好的讲座。①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两千多年前孔子的那套还用得上吗?如果老板不接受你,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要怎么样以论语中的精神学会自处,谋求发展?对于于丹,现场的青年人有许多现实的问题要问。
  于丹说,现实和理想,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场内心无休止的流血战争。太多人顺应了社会标准而泯灭了内心的真实;或是始终不肯向
  世俗妥协,成为狷狂之士,不被社会接纳。“在不智慧的人看来,现实和理想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丹说,其实内心与外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谐共处的。于丹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却在《庄子》里———外化内不化。

  外化,是在待人接物中圆熟通融;内不化,则是心中有坚持。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四处可见“内化外不化”的人。于丹举例说,有些人一看广告上宣传什么东西,就马上被鼓动,在内心特别认同社会的流行标准;但是,在处世层面上却磕磕碰碰,不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于丹说,生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变得有质量,对内洞悉自我,对外宽容他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并不是说50岁的生日蜡烛一吹灭,天命就自然在心中了。”她说,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某点上来说,我们每个阶段都要面对“今天我们怎样成长”这个命题。

“郁闷的中学生”的青年听众给于丹递上一张条子:“孔子时代还没有科举考试,可我们现在要面对高考压力,请问如何以《论语》的精神对待高考?”
    于丹乐了。“老实说,我上中学也有郁闷,因为我偏科,理科就没有怎么学明白过。”但她认为:教育的下线是公平,教育的上线才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每个人应该先站在高考这个公平的起点上被选择,如果没有高考就失去了标准。恢复高考制度为多少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提供了契机,高考制度没有什么可抨击的,关键是社会在选拔人才中的规范和准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于丹解释道,大家应该以平和之心面对高考,尊重这个规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今后的专业,并在应试教育之外尽可能多给自己补充素质教育的营养。而且,高考已分了文科和理科考试,人性化地针对不同的学生,今后要做的就是更加以人为本。

当今的中国还在发展,改革开放还在持续,社会机制不完善和不和谐的因素也还存在,青年成长中的困惑远不止这些,也不是一个于丹教授所能全部解惑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搜狐网2005年3月3日就登载了一位网友的调侃帖子:80年代出身的人十大尴尬

尴尬一:大学文凭算哪根葱

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相关阅读:女人漂亮就等于拥有大学文凭?

坦白:正好混了个

尴尬二:刚毕业就失业?

  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三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相关阅读:毕业生求职 莫让文凭成包袱

  坦白:混了四年拿了几个证,现在的工作的感觉就是被骗了,谁叫我们都是“第一次”啊,现在的大学生值几个钱啊。

尴尬三:干的还没民工开心

  千辛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还是世界五百强,才发现原来中国现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强有499家都在中国有分号。干白领的活承受巨大压力,天天加班挣得比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发点牢骚就有老外拍桌子:你他妈什么玩意儿,上午把你fire(解雇)了下午我就能找一个!故事:女外企经理的青涩生活

坦白:幸运没进掉外企

尴尬四:房子是心头之痛!

  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住房公积金少得可怜,又赶上无耻之徒畜牲一样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发现如果不吃不喝睡大街衣麻袋一年攒的钱才能买四五平米住房,贷款住进新房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要还20年的贷款啊!生活:25大城市 哪里买房好?

  坦白:没敢想买房,只想把房租交上

尴尬五:哪里有“真”可言?

  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中学大学又普及诚信教育,工作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花钱叫了个小姐,一摸身上全是假的。相关热贴:谈所谓虚伪与道德的固化

  坦白:虽然假话是不说,但假酒喝了不少,抽烟那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倒是没叫过小姐,听到这两个字都起鸡皮疙瘩。

尴尬六:发现“所学无用”

  他们说计划经济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他们说要普及素质教育,结果我们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刚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班上完了,证也考到了,发现自己还是一个二百五。

  坦白:越来越觉得自己真是一个二百五

尴尬七:“网”上人生的迷茫

  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网上信息如潮如涌,不论是垃圾还是精华都让人疲惫不堪,没手机没电脑人家会觉得你生于60年代,有人天天打游戏有人天天上网也有人天天在网上钓鱼——美人鱼出现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网络,好大一张暧昧的温床

  坦白:出现美人鱼,是人家的

尴尬八:对社会心灰意冷

  从小学完雷锋学赖宁,接着再学李素丽、孔繁森,之后还有济南交警还有抗洪英雄还有在异国他乡被炸死的记者还有……说一套做一套,表面文章做足了接着自私自利。

  坦白:看透了社会,就是蒙人玩,打死也不做公务员

尴尬九: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

  闯荡社会若干年发现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必不得已重新拾起书本泡在这个考前冲刺那个精华笔记那个制胜宝典那个某某密笈中,希望能够再去学校混个更高一点的文凭出来好混日子。相关阅读: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专家:研究生热该降温了

  坦白:回想起来在学校的日子叫爽啊,可惜没有珍惜,多希望上天再给一次机会,目前有考研的打算。

尴尬十:谁把我们放在了眼里?

  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20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15年前“太阳是我们的,太阳是我们的,月亮……”,10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8年前“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我闭上眼睛就成天黑”。

坦白:1990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80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21133)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