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收藏

用户ID:  4
昵称:  jacquesliu
来自:  海外 北美
年龄:  52

日历

2012 - 5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 2012 - 5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2年05月29日 23:34:57

博物馆日的收获

许多观察这场学潮的评论人士都将眼前这场学潮同魁北克法裔社会的传统,同1960年代以来的魁北克学生运动联系起来。走上街头的法语学校的学生要远比英语学校的学生要多。魁北克的法裔社会到底有着怎样的传统呢?
这个周末是蒙城的博物馆日。一早起来我就跑到家门口的那家Maison Saint Gabriel。两年前的博物馆日我曾经去过那里一次,可是自己法文很不好,很多介绍听不懂。在2楼那些来到魁北克的国王的女儿们的床头有一个陶瓷做的口很小的壶,我很好奇那是做什么用的,可惜那次没有听懂。这一次我带上字典和记事本,铅笔,准备让解说员帮我写下来那个东西的名字,好回来上网查。因为我去得早,还没有多少游客。我终于有机会知道让我牵挂两年的那个东西叫brouillotte, 是法语的热水壶的意思,原来是给人们晚上取暖用的。相比今天我们用的塑胶的热水壶,300多年前的那个陶瓷热水壶实在大了一点,而且方头方脑的。300多年前的蒙特利尔,还没有电暖气可用来在冬天取暖。除了这个热水壶,解说员还告诉游客许多当年的魁北克人取暖抗寒的做法。每个走进Maison Saint Gabriel的人都会注意到那里的楼层很矮,二楼宿舍里的床也似乎比较小。楼层矮的原因是为了一楼的壁炉产生的热空气能更多升到二楼,而且在靠近壁炉的天花板上还特别装了一个叫做Griellage的通风孔,以帮助二楼取暖。宿舍里床比较小,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都是蜷缩着睡,因为魁北克的冬天实在太冷。在每张床的四周都围有厚厚的帷幔,这倒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特别注意隐私,而还是为了取暖。
严酷的自然条件大概是那个年代魁北克的法国移民始终不够多的原因之一。人口的劣势成为后来法国人不敌入侵的英国人的重要因素。可是在那样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努力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法裔魁北克人大概也让他们习惯抗争,而且有足够的韧性。
法裔魁北克人另外一个传统显然是他们的天主教传统。1541年Jacques Cartier最后一次来到加拿大的时候就是带着为教皇传教的使命的。蒙特利尔市政府刚刚正式认可的共同奠基人Jeanne Mance就是受天主教感召和耶稣教士会Jesuits资助在1642年春天来到今天的蒙特利尔的。有着Montreal第一位教师称号的Maison Saint Gabriel以及老港东头的Notre-Dame-de-Bonsecours chapel教堂创建者Marguerite Bourgeoys同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1653年随De Maisonneuve从法国特鲁瓦启程前往加拿大也是受到天主教会的委派。我没有研究过基督教会在英属北美殖民点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但我知道最早来到北美的五月花号上那些英国移民都是逃避宗教迫害的新教信徒。加拿大冬天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没有一点宗教献身精神,要想在这里定居下去恐怕会非常难过。实际上,正是由于这里冬天的难耐,最早来到这里的法国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要在这里殖民的想法。如果不是最后发现可以通过皮毛贸易获利,再加上天主教会的推动,新法兰西可能无法诞生,那也就没有随后的加拿大了。正因为如此,法裔加拿大人在加拿大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今天规定英法双语作为国策是有十足的历史渊源的。
出Notre-Dame-de-Bonsecours chapel向东不远处,是加拿大的开国元勋,法裔政治家,律师George-Etienne-Cartier的纪念馆。知道加拿大开国总理Macdonald的人可能很多,知道这位George-Etienne-Cartier的可能不多。1867年加拿大建国之前,他是魁北克(当时叫下加拿大)的代表和当时上加拿大(安大略)代表Macdonald曾经担任多年加拿大联合总理。他是加拿大的“联邦之父”之一,也对加拿大的铁路建设和打破当时魁北克封建土地制度贡献良多。他有一句名言是“在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很重要的是法律得到遵守,权利得到保护。”
在Maison Saint-Gabriel一角,有一个称做诗径的地方。那里种植着魁北克许多代表性植物,还展示着许多魁北克著名诗人的诗歌摘选。这里面有乡土诗人Neree Beauchemin (1850-1931),有新法兰西第一位诗人Marc Lescarbot(1570-1641),有号称魁北克第一个现代诗人,革新了魁北克诗歌主题和语言的Hector de Saint-Denys Garneau(1912-1943),有蒙特利尔的当代英语诗人Irving Layton,有20世纪魁北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的Anne Hebert(1916-2000, 我的本地朋友曾说她是魁北克最有名的诗人)。除了魁北克诗人,这个诗径还陈列了19世纪加拿大最出色的英语诗人Archibald Lampman(1861-1899)和当代加拿大最著名作家Margaret Atwood (1935-)的作品。我喜欢这个诗径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喜欢那里的生机盎然。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779) |  收藏
2012年05月22日 00:11:36

他、她们为什么要学中文?

因为帮一个朋友的忙,意外参加了在Outremont区Stanislas私立学校举办的第五届魁北克中学生汉语桥比赛。说是魁北克,其实参赛的只有来自蒙特利尔一些开设中文课的CEGEP和中学的17名学生。几年前笔者在Gazette上看到Westmount的The Study女校开设中文课的消息就跑过去采访,那个时候笔者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大蒙特利尔地区到底有多少中学开设汉语课程。想不到那时怎么打听也得不到的答案,在这次比赛上竟然找到了。
Stanislas中学的栾红光老师告诉我,全市一共有10所中学,CEGEP开设汉语课。除了The Study和Stanislas,这次来参赛的还有私校Regina Assumpta,Saint-Louis, 私校Villa Sainte-Marcelline, Dawson和Vanier学院。其中Regina Assumpta, Sainte-Marcelline都是排过全省第一的中学,Saint-Louis和The Study也都是前20名之列的好学校。这些都是华人子弟趋之若鹜的学校。这些学校为什么要开设中文课?学生们又都是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呢? 在这次汉语桥比赛上,我突然体验到了,中国的软实力。
最让我动起这个念头的是Stanislas哪个叫Lawrence Dagenais-Poulin的女孩子。她拿了一个玉镯子上台演讲。据她说这个玉镯子是一个中国人送给她外婆的。外婆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在一间中式茶馆里,外婆偶遇一个中国书生。两人眉目传情,但是苦于语言不通。临到分别的时候那个书生送了外婆这个镯子。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呀。Lawrence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中国江南水乡。一个来自西方的白人女子被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在那么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场景里所吸引。这个故事说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后来在休息的时候,我跑去问Lawrence,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她用了马马虎虎这四个字来回复我。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虚构的成分,但是能想象出这样的故事也很不简单了。遇上一个好的编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好的剧本。那个时候我在想,那个中国读书人身上能够吸引Lawrence外婆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中国读书人那种特有的儒雅,那种聪慧,那种包容呢?归根到底,是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文化底蕴才是最吸引人的东西。
这次比赛获得第一名的Julia Nugyen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中国文化吸引的例子。这个越南裔的女孩背的一口流利中文,发音几乎可以说无懈可击。我简直怀疑越南人学习中文是不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Julia学习中文的动力来自她超级喜欢看中国电影,电视剧。虽然在台下她告诉我的她喜欢看的电影名字和演员名字,我都对不上号,但我还是很惊叹在我眼里的那些烂片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她的家里没有人说中文,她学中文全凭这些中国电视剧。平常上中文课一周也就两三个小时而已。是什么让她如此喜欢中国的电视?是文化上的天然接近吗?
当然,对大多数的参赛学生来说。中国最吸引他们的还是中国的武术。无论是成龙还是李连杰,他们的功夫在这些小老外眼里不仅帅,更加酷。学中国功夫,自然让他们也想学好中国的语言。看着一个个参赛选手上台展示他们的花拳绣腿,我不禁佩服我们的老祖宗来,他们发明的中国功夫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受用不尽,更成为今天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载体。
人在海外,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感动不已,那就是“我爱你中国”这首百听不厌的歌曲。如果演唱这首歌曲的又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美眉呢?来自Dawson的中文名叫小美的女孩Kalsey Parnigoni把这首歌唱得那么动听,让场下的中国人激动不已,让那些本地学生也惊叹连连。喜欢唱歌的小美学中文的愿望是学会唱更多好听的中国歌。她告诉我,教会她“我爱你中国”的是她的中文老师林承豫。我告诉小美,她的歌听得我差点眼泪掉出来,这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她似懂非懂,但是知道我在夸奖她。
Stanislas的栾红光老师说他们学校开设中文课的原因就是法裔重视语言的传统。的确,语言是文化最好的载体。这些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动机无论是什么,其结果都是让他们更加喜爱中国。这应该就是汉语桥比赛的目的吧。套用2009年蒙特利尔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第一名,也是Stanislas学校的戴芬妮(现在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学习中文和地理)的话说,学习中文,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做法。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89) |  收藏
2012年05月14日 10:45:08

不要轻易否定学潮的价值

愈演愈烈又持续不断的学潮消磨着蒙特利尔市民对学生们的支持热情。特别是发生了上周四早晨的地铁烟雾弹事件之后,反对学生示威的人越来越多。蒙特利尔的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政府开始担心学潮影响今年的旅游业收入。报纸上电视里开始充斥着指责学生们的声音,还有人将学潮同同样不得人心的工会的支持联系起来。
那么到底是不是学生们不知天高地厚,不能体谅债台高筑的政府的难处而漫天要价呢?政府方面到底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学潮呢?简单地强硬到底吗?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 80后的经济学教授Alessandro BARATTIERI 11日在蒙特利尔英文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文章中,BARATTIERI教授并没有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提出了面对学潮人们往往忽略的问题。第一,教育到底是什么?第二,大学又是什么?第三,学生们争取的到底是什么?他写道:“当我从我的办公室窗户望到那些走上街头抗议的学生时,我想他们在追求正义,追求真实,追求能给历史一个交待。”
这段话让我深有同感。那天在法语课上同一位学历史的同学谈起对学潮的看法。他的坚定支持态度多少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从学潮开始,我真正上街游行只有一次。课基本上没有耽误,更不用说考试。对于学生抗议涨学费,这事对自己有好处,自然不会反对。但是学费真正大涨的时候自己早已毕业,说实话对自己影响也不大。总的来说,在学潮中,我只是个随大流的,既不反对,也不过分支持。我感觉我周围的同学大多也和我差不多。直到那天和在UQAM的朋友联系,才发现他们已经罢课两个多月了,至今没有复课。我这才认识到这场学潮的规模。
学潮期间,学校里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学潮的传单。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多半是在讲学校自身的问题。其实学生们并非不知道政府的债台高筑的问题,学生们不满的是政府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涨学费来解决债务问题。学生们认为,如果政府能够认真解决好学校的管理问题,多从自身找问题,那么教育经费问题未必不能解决。其次,学生们坚持认为教育是一项公民权利。魁北克政府应该向免费大学教育的方向走,而不是相反。说到底,学生们要求的是一个更有效率,更有理想的政府。如果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庄社理政府把原来5年期改成7年期涨幅,增加助学金,希望以此让学生复课。这同充满理想主义的学生们有多大的差距。
这些天因为准备论文的关系看了不少有关魁北克模式的文章。所谓魁北克模式,就是相对于北美其他地方来说,魁北克这种政府介入较深,注重消除贫富差距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今主流的经济学家们批评魁北克这种模式降低了效率,让魁北克成为北美最穷的地方之一。支持者则坚称魁北克的人均生活水平并不低,魁北克人的社会满意度更高,而低学费正是这种魁北克模式的特色之一。当下的经济学界,人们更多把高等教育看成一项投资,而少有人看成这是公民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学费涨不涨,不仅仅是学生和政府的纠结,也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之间的纠结。说实话,我相信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正因为如此,对于学生们充满理想主义的诉求,我们完全不需要过早地否定他们。
这两天看Brian Lee Crowley那本“恐怖平衡:加拿大立国精神的起伏”一书。作者认为婴儿潮一代和魁独造就了大政府的过去的加拿大,而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龄,魁北克经济地位日渐下降,魁北克已经无法再像以往那样以独立要挟联邦政府,因此一个新的小政府的加拿大即将诞生。书中作者给出的解决魁北克今日问题的药方之一正是增加学费。如此看来,在当下学潮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加拿大的对立。我们到底是要一个特鲁多式的理想主义的加拿大,还是哈珀的实用主义的加拿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723) |  收藏
2012年05月08日 11:38:04

关于魁北克经济发展的辩论

2010年的第26期Inroads杂志是有关魁北克经济发展问题的专辑,其中发表了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UQAM经济系的Pierre Fortin称赞魁北克是一个比北美其他地方更公平的社会。不仅如此,魁北克的人均生活水平也同安省逐渐接近。公平和效率在魁北克并不是一对矛盾。Fortin教授因此说魁北克为Arthur Okun那本著名的“公平与效率”小册子中公平和效率无法兼得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反例。蒙特利尔大学经济学的Francois Vaillancourt教授则指出如果不计入联邦政府向魁北克每年的巨额平衡拨款,魁北克的人均生活水平是不会赶上加拿大平均水平的。如果用人均GDP来作为魁北克经济表现的评价依据,魁北克的经济表现这些年来实际上是在退步。
Pierre Fortin和Francois Vaillancourt都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者。他们都是资深教授。Fortin教授1995年被评为过去十年最杰出的魁北克经济学家。他担任过法裔加拿大经济学家协会主席,担任过联邦财政部,省财政部经济顾问,特别是担任过省长首席经济顾问。他还是法语时事杂志L’actualitie的经济专栏作者。Francois Vaillancourt教授是蒙大荣誉教授,从1976年开始就在蒙大经济系任教。他也担任过省政府,联邦政府以及世界银行的经济顾问。
如果不预设立场,上面那一种观点您会更加认可?我猜想Vaillancourt教授的观点一定更会获得读者青睐。从我们的现实感受来看,魁北克的人均工资低于安省,魁北克企业的经济表现往往也不如安省同行,更何况魁省的税负还高过其他省份。一般来说高收入人士往往对魁北克心存抱怨,而收入较低的人士则对魁北克的高福利政策心存好感。
就拿最近闹得沸反盈天的抗议学费上涨的学潮来说,政府因为无力负担给学校的巨额补贴而要求上涨学费。学生却要求政府向北欧的瑞典学习,让高等教育也可以免费获得。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上涨学费还是提供免费教育,对于魁北克哪一个是更好的选择呢?
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 Easterly在他那本“经济增长之谜”一书中提到一些经济学家曾经探讨过反映社会平度的基尼系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社会平度有助于经济增长。显然,Pierre Fortin教授是认可这样的观点的。他曾举例说,魁北克的7元日托标准,让更多的妇女得以工作,从而促进了魁北克经济的增长。
社会平等真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吗?相信这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乐于见到的。中国的做蛋糕分蛋糕之争正热的时候,笔者就曾经动过将基尼系数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念头,正因为如此,当我读到Easterly也提到这样的观点时,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不过,理想主义者终究是要遇到现实的挑战的。首先,找到社会平等促进经济增长的证据并不那么容易。即便我们能从数据中看到某种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联系,理论上也没有办法说明是社会平等,而不是社会平等导致的其他因素,或者导致社会平等的其他因素,促成了经济增长。其次,上个世纪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也显示,着重于社会平等的经济政策无益于经济增长。这一点在经济改革前的印度特别明显。这个国家曾经长期迫于贫民选票的压力执行社会主义化的经济政策,其结果是长期保持极低的经济成长率。
当然,事情并没有那么悲观。我们也能举出正面的例子。中国大陆文革之前,翻身做主人的工人,农民焕发出冲天的干劲,也曾经创造出许多经济成长的奇迹。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苏联。在魁北克那场静静的革命中,魁北克的经济也曾高速增长。因此,在平等社会与经济增长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如果魁北克不能从一个北美最平等的社会变成北美经济增长最好的社会,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Vaillancourt教授的文章指出,高福利政策让魁北克政府债台高筑,同时也让民众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惯。比如说过低的水电费就让魁北克人均耗电在北美数一数二。他认为魁省政府应该上调学费和电费,这样才可以避免财政危机。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一个多星期前,Mcgill大学东亚文化系的一位老师告诉我,由于学校不增加拨款,他们每年不得不限制想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在中国,学校多收一些自费生不就都解决问题了吗?何必要等靠政府拨款一条道路呢?换句话说。我们有可能在社会公平与提高效率之间找到一条道路。公平社会可能还要加上灵活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机制才能保证效率。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257)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