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收藏

用户ID:  4
昵称:  jacquesliu
来自:  海外 北美
年龄:  52

日历

2009 - 7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09 - 7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09年07月30日 06:01:17

OS117:里约谍影中的华人形象


7月29日星期三,上个周五去拉丁区的电影院赶第一天反映欣赏了这部今年法国的热门搞笑电影。由于我的法语水平差强人意,只能勉强看懂。片子中的搞笑更多的是靠语言,而不是肢体动作,于是我也就很难和那些本地观众一样捧腹大笑了。
Gazette的影评说这部电影充满了对犹太人的调侃,这些高难度的东西就像东北人调侃唐山人,我们这种外来和尚很难明白。但是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华人面孔的形象,而且显然是笑料之一。许多观众在看到那些场面的时候笑个不停,我因为听不懂也不知道该不该跟着笑。我担心那很可能是在嘲讽中国人,至于是善意的挪揄,还是恶意的嘲讽,我当时是看不出来。这种感觉让我电影还未完全结束就第一批冲出放映厅,我很担心别人看到我这个唯一的东亚面孔出现在这里。
和周星驰的英雄一样,片子一开头就出现了中国黑帮。一大群中国舞女围着Hubert这位影片中的法国英雄,突然黑帮闯入,只见弹片横飞之后,包括舞女在内的所有的中国人都死了,只有两个白人活下来。那位Hubert简直可以说是子弹看见他都要拐弯。这就是中国人在这里的最初形象。接下来影片中还有好几个地方出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中国人,只有最后那个开飞机的看起来更像日本人,Hubert和他的摩萨德女伴也承认这一点,然后就是不停地调侃中国人。在这位搞笑白人英雄面前,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似乎都是滑稽和倒霉的形象。
在法国人眼里,中国人不再扎辫子,但是却还是舞女和黑帮。我真不希望他们眼里的华人就是这样。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8312) |  收藏
2009年07月30日 05:43:02

西式农家乐:自己种菜的西餐馆


7月29日星期三,蒙特利尔Gazette报报道,在这个城市中心偏南的圣母西街(Notre Dame W)上,有一家名叫Joe Beef的餐厅。这家餐厅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餐厅的后花园,大厨Frederic Morin自己的一片1000平方英尺的菜园。
据说自己种菜自己用的餐馆在欧洲有不少。英国牛津的Manoir aux Quat'Saisons有两公顷的菜地,Cork那所著名的爱尔兰烹饪学校和餐厅Ballymaloe也有大片的有机菜园,水果园。这些地方现在都成了旅游胜地。当然最著名的要算旧金山Napa Valley的French Laundry餐厅。那里的3公顷菜地为餐厅提供每天更换的新鲜菜式。据说想到那里吃顿饭一定要提前2个月预定。
上面说的这些带菜地的餐厅都是在乡下,像Joe Beef这样在闹市区种菜的餐厅还真罕见。据说伦敦有一家叫River Cafe的餐厅也自己在夏天种意大利瓜,西红柿等。在Joe Beef, Morin自己围起了14块菜田,种上了生菜,西红柿,甘蓝,卷心菜,辣椒,瑞士甜菜,小红萝卜等菜。院子里还有一颗樱桃树和两棵苹果树。
在蒙特利尔的St. Hyacinthe的农学技术学校获得DEC学历的Morin一度想放弃这个专业,如今他却又兴致勃勃地重新捡起来。他和他的伙伴们每天都要在这片菜田里劳作一个小时。

下面让我们看看 这位大厨的拿手菜之一:蔬菜香肠意粉
材料:150克意粉,一把瑞士甜菜,甘蓝等青菜,1汤匙大约15毫升橄榄油,2个绿色洋葱,剁好的去掉肠衣的意大利香肠,12个小樱桃西红柿切半,一点辣椒,白葡萄酒,5毫升黄油,意大利奶酪,香叶Basil。
做法:用冷水洗好青菜甩干切好放置一旁,煮好意粉的同时准备意粉酱。在炒锅中放入橄榄油,把洋葱炒软,加入香肠炒黄,加入切好的青菜直到青菜变熟,然后放入西红柿,辣椒,放盐和辣椒粉,葡萄酒就可以了。把这个酱撒在盛出来的意粉上,在加入奶酪,香叶就可以上桌了。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6077) |  收藏
2009年07月30日 04:38:54

加拿大保守主义思想的两个方面

加拿大保守主义思想的两个方面
作者 Waller Newell 渥太华Carleton大学政治学教授
许多人都在关心加拿大政坛保守主义思潮的未来走向。历史上,这种思潮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主要来自加西的自由党人,他们崇尚小政府,特别喜欢原教旨的基督教主义。另外一个是有更久历史的主要是中东部加拿大保守党人的保守主义,看重的是国家主义(statist)和法团主义(corporatist)。后者的创始人是类似加拿大首任总理John A. Macdonald的维多利亚人。它的类似主义是Benjamin Disraeli的英国保守党民主主义,后者算是加拿大“红色保守党”的堂兄弟。
保守党人相信保守主义应该创造一个无论在社会道德还是防范左翼力量吸引方面都做出表率的福利制国家。因此,安省的进步保守党总理们,例如Leslie Frost, John Robarts和Bill Davis通常领导安省建立福利制度。他们的英国保守党同行是国家主义者们,如Harold Macmillan和Ted Heath。
相反,加西地区的“改革”保守主义者们,通常向南方的起源于美国西部的行动保守主义寻找灵感。行动保守主义者也是自由主义人士和原教旨主义人士,其代表人物是Barry Goldwater和Ronald Reagan,在英国则是激进的自由市场主义者Margaret Thatcher。但是在加拿大,却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加范围内的类似美国里根主义的行动保守主义思潮,因为加拿大中部的老保守党人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西部保守主义者对传统保守主义的仇视和他们对自由党的仇视一样。魁北克就是一个麻烦所在。类似Joe Clark和Brian Mulroney这样的保守党人通常采用加拿大两个创始省份(les deux peoples fondateurs)的观点。对于西部的人来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事情。他们相信十个省份是平等的。在这方面,他们比其他保守党人更容易承认Pierre Trudeau。他们喜欢克雷蒂安的一点是他的透明法案“Clarity Act”。他们认为哈珀因为魁北克玩花样而背叛了他们,尽管哈珀同马尔罗尼一样认识到只有在魁北克赢得多数席位才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尽管这两种保守主义有着很大差别,那些有着娴熟技巧的政治家们总是通过将两者混合起来来赢得多数政府。马尔罗尼能够将自由贸易和削减预算(西部保守主义)和Meech湖协议(保守党人的魁北克观点)结合起来。安大略的Mike Harris同时聘请了主张收缩福利的Tony Clement和Ernie Eves这样的主张为福利制度提供适当财务支持的标准红色保守党人。在不同的动机下,他们都支持减税和平衡预算。
所有的保守党人,无论他们在加东还是加西,都把减税,自由贸易,小政府看成优先提倡的主张。尽管受到左翼人士的影响,红色保守党“Red Tory”这个词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有着同新民主党NDP人有着同样的政治见解。所谓的红色和蓝色保守党人之间的差别其实被人为扩大了。进步保守党这个词汇充分显示了类似Diefenbaker(1957-1963,加拿大第13任总理,进步保守党人)这些人如何利用西部的个人自由主义,小政府,企业化,中产阶级道德观念,爱国主义等为老的东部的保守主义重新注入动力。
尽管学究们有时候会对此佯装不知道,进步保守党的进步二字并不简单意味着左倾倾向。这个词实际来自大草原各省的进步主义倾向,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Diefenbaker和Tommy Douglas(新民主党党领,萨省总理,开创了加拿大的福利制度),这一思潮的美国始祖William Jennings Bryan(美国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时代国务卿,民主党人)受到了左右两派人士的推崇。
鉴于这些观点和价值已经成为加拿大人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保守党人其实没有必要害怕成为保守党人。对于他们来说,急匆匆去向自由党人靠拢,引用Louis St Laurent(第12任加拿大总理)著名的嘲讽NDP的话,都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Robert Stanfield(新斯科舍省总理,联邦进步保守党1967-1976年度党领)从来没有成为联邦总理,Bob Rae和其他自由党人为能和他们合作的所谓的“真正的”保守党人始终无法赢得选举胜利而留下鳄鱼的眼泪。
同传统的政治智慧相反,特色鲜明的政党至少和那些谨慎的中间派人士赢得一样多次数的选举。Joe Clark, John Turner和Paul Martin都是谨慎的人中间派的总理。他们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马尔罗尼Mulroney, Mike Harris(1995-2002任的安省保守党总理)和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都是观点鲜明,但是处事灵活的人,他们在任期间取得的成就更大。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5499) |  收藏
2009年07月24日 11:26:46

为别人开门的西方礼仪


7月23日星期四,来自阿富汗的一家移民3个13到19岁的女孩子还有她们一个女性年长亲戚不久前被害,今天报纸上说女孩子的父亲和兄弟被警方拘捕,并控告一级谋杀罪。警方没有透露杀人动机。
Gazette今天发表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渥太华市民报的一位作者Roger Collier自称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他为和自己一样的内向的朋友写了一篇有关如何为别人开门的西方礼仪的介绍,摘录如下:
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不能在餐桌上打嗝和在教堂放屁,可是在遇到是否要为别人开门的问题上,就都要靠我们自己的感觉了。有时候我们在穿过一道门的时候,前面或者后面也有人要跟着过这道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为对方把一下门呢?这里有一些基本原则:
1)不要和对方眼神接触,这样就不用担心要为别人把门。如果对方迎面过来避免不开,那么就以9.144米的距离作为安全区。在这个距离之外完全不用管对方。但是如果对方离门不到3.049米,就必须把门。
2)如果对方距离是在3到9米之间,那么就看对方走动的速度,如果速度不较慢也可以不用理他。
3)如果你未婚,男性,而且不是同性恋,你该为未婚女性把门。
4)应该为身体不方便的人把门。
5)应该为那些老人家把门,除非他们看起来还很年轻。
6)应该为那些手持大件物品不方便开门的人把门。
7)如果你的行进速度能够确保在对方在你离开后1.5秒才能到门前就不用管他。
8)可以考虑把门再推得开一点的做法为别人留个方便。
最后还要记得,有时候你虽然想为别人把门,但是可能会发生一点错误,遭到别人误解,不要往心里去就是了。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6212) |  收藏
2009年07月23日 10:15:12

孙丹勇事件的加拿大回响

7月22日星期三,CBC新闻网今天也报道了富士康员工孙丹勇自杀的事件(http://www.cbc.ca/world/story/2009/07/22/iphone-suicide-china523.html)。CBC这么快报道发生在国内的事情还是少见的。一天之内,跟在这篇新闻后面的评论已经有100多条。摘取几条放在下面,似乎可以从中更好了解加拿大人的一些想法。
Kwbrandon:一个贪婪企业和廉价消费品对人的影响的好例子。
CanuckAbroad2:我同意继续对此事件调查是必要的,目前关于各种假设还没有很好的事实支持。要知道那里是中国,所以我想我们可能等不到事实。向孙及家属致哀。
freesky:很难过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因为这样一件高科技玩意死去。是的,我知道有企业间谍,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怎么可以和人的生命相比。这是什么世界?
Ktagseth:孙太年轻就被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只是一个注定要在3个月就过时的东西的替罪羊。他被殴打,也许还有更严重的,面对这些,也许死的确是个更好的解脱。
KevExpat:发生这样的事情,谁应该被谴责?苹果公司,富士康,还是中国政府。或许你在你家周围走走,看看有多少东西是中国制造。或许那会给你一些线索找到谁该被谴责。整个世界,尤其是北美,太过重于消费主义,包括我在内都应该受到谴责,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就是喜欢沃尔玛那些廉价产品。
Jimbo5:我认为这是对人道的犯罪。中国工人(奴隶)为包括苹果在内的美国大公司生产这些物美价廉的产品。这样的疯狂要到几时结束?为什么我们不能不需要第三世界的奴隶生产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允许这样的东西在这里销售?

昨天晚上,或者说应该是今天凌晨,临睡的时候看到CBC放映的一部反映1947年印巴分治的电影“The Earth”,导演是多伦多的印度裔女导演Deepa Mehta,1998年摄制,当年曾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影片讲述了本是朋友的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还有Parsi教徒们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仇敌,互相屠杀的故事。这样的事情在不久之前在南斯拉夫也发生过。最近新疆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例子。本来和睦相处的各族人,为什么会突然变成仇敌?他们之间本来一定有着深仇大恨吗?还是有人在背后挑唆,影片给出了很鲜明的答案。


图片显示的意大利瓜,我们家叫小瓜。以前我们都是炒着吃,挺好的。今天看报纸发现鬼子们如何吃这种瓜,抄一段西餐菜谱在下。原来他们不喜欢瓜里的水分,一定要把水分烤出去才吃。
将鸡小腿裹上面粉和橄榄油,放在一个浅烤盘里,放上切成一半的土豆块,洋葱切成四份,再放一些切成大块的意大利瓜,撒上盐,胡椒,盖上盖子,放到烤箱内用180摄氏度烘烤45分钟,最后10分钟要揭开盖子,等到鸡块和土豆都软了这样就可以吃了。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4927) |  收藏
2009年07月22日 05:45:30

博客营销的一个实例


7月21日星期二,连续跑了两天步,有点累。Gazette周日那天引用了一个中国人的名言,查了许久才知道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一句词,不过怎么都找不到出处。倒是借此知道朱淑真这个人,还有将她的作品翻成英文的美国诗人Kenneth Rexroth (王红公)的大名。实在惭愧,知识浅薄到不知道这位和李清照同名的宋代女作家。
看到Gazette一篇文章,整理成如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我们开这个博客的目的就是响应最近兴起的博客营销大潮。这不,眼下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蒙特利尔市旅游局为了振兴本市今年疲软的旅游业,特别祭起了这面旗,特别找了5个年轻人,请他们用博客的方式记录蒙特利尔诸多吸引游客的地方。
由于今年没有了F1汽车大赛,6月份蒙特利尔市酒店的订房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这还要加上经济危机,美加之间最新的过境必须出示护照的限制,天气不好等等,总之今年的蒙特利尔旅游业是祸不单行。举个例子,去年6月这里酒店的平均房价是308加元,今年6月却只有138加元。
今年4月份,蒙特利尔旅游局在决定今年的广告促销计划的时候令人吃惊地放弃了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以及广播上投放广告的做法,转而大抓网络营销。因为根据一项调查指出,每十个加拿大人中就有四个在决定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依据网络搜寻的资料来决定。
作为这项在线营销活动的重点,旅游局聘请了五名具有传播行业背景的年轻人来写博客,每个人负责一个方向。图示的Tamy Emma Pepin的父母都是讲法语的,她自己可以讲三种语言。她现在是Mcgill大学和英国Leeds大学的学生,她要写的博客主题就是从女性的角度介绍在这个城市,哪里可以邂逅哪种类型的男人,到哪里去吃,去喝等。对于自己写博客的目的,她解释说:“我们就是想让游客找到本地人的生活感觉。我们要为游客提供普通旅游手册上没有的东西。”
其他四名博客写手分别是Daniel Baylis, 负责同性恋主题,Katerine Rollet负责吃的方面,Brendan Murphy负责夜生活,Daniel Lazure Vieira负责艺术和文化。所有的博客都用英语撰写。
在聘请博客写手为旅游业促销方面,加拿大旅游协会的localsknow.ca网站已经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范例。这个协会邀请那些真正的加拿大人向游客分享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8440) |  收藏
2009年07月21日 13:02:09

sinatimes.com

7月20日,太太从外边拿回一本英文的sinatimes报纸,全彩印刷,全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不久前在Backchina网站上曾经看到过有人赞美这个杂志,说是第一个面向全世界发行的中国人自己做的英文报纸/杂志。我发现这份报纸的编辑团队中主编辑似乎是我去年认识的一个蒙特利尔的朋友,打电话过去果然是。他说明天要到香港出差,叫我过去谈谈。兴冲冲跑过去,多少打听到这份报纸的一点消息。
包先生Mcgill博士毕业,自己成立出版公司,上次我和他见面也是商量Onechina组织出书的事情。他说自己是这份双周刊的总编辑,但是大多数编辑工作是在国内进行的。水木时代公司今年招进了不少名校大学生,他们的英文水平很不错。包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起着把关的作用。印刷是在芝加哥他们自己的工厂进行,从那里UPS快递3000份到蒙特利尔,另外在美国芝加哥,休斯顿等也有发行,但是没有透露发行量有多少。在蒙特利尔这两期都是包先生自己出去发行。他还计划今后陆续增加一些本地内容。甚至法语的内容。如何本地化,如何赚钱都是他考虑的事情。

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一些背景材料

作为科发书业总部,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系中国内地首家致力于高校教材、学术著作补贴出版服务和中外中、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出版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可面向海内外长年提供质优价廉、快捷及时的教材、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服务。本中心已出图书涉及20多类大学教材和文学图书。除扎根中国高等教育这块沃土开花结果外,本中心还陆续在美国芝加哥投资成立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KF # # Group, USA),出版《世界华人周刊》杂志(#);在美国休斯顿投资成立美国iChina传媒集团公司,出版《iChina》(#)英文杂志;在香港投资成立世界华人周刊有限公司、国际教科文出版社,承办“中国高校精品教学资源展示会” (#)、“国际教育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大力开拓海外传媒及华文图书市场。
张 辉,男,1965年1月25日出生,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科发书业总部)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董事长兼总裁,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兼总编辑。1991在安徽创业,在中国内地先后创办13家图书发行公司和科发教材网(#)、汉语乐园网(#),在北京、蚌埠、芝加哥创办3家书刊印刷厂,在美国创办《世界华人周刊》(#)、《iChina 》(《中国风尚》英文杂志)(#)以及世界华人网(www. #)、科发图书网(#)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华清嘉园13--2008室

包晓闻
McGill #商业信息管理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2004年10月-至今:# # Media总经理,负责在北美的英文图书出版、推广、分销业务;在学术和政府机构中推广公司产品,成功地使主要的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成为公司客户;作为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的采购代理,高效率地采买上千部绝版图书;为新民晚报、IT经理人世界等有意在北美发展的中国企业撰写市场研究报告和策划发展战略。2002年5月-2004年10月:北京市立闻达信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参与公司初创,并使之成长为北京图书策划行业中的主要企业之一;成功策划出版了上百部图书,主要覆盖经济管理、卫生健康和教育等领域;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协调多个地方政府,完成多部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报告;负责“中国研究报告银行”(#)项目,与主要市场研究机构接触谈判,建立专门网站分销近千种研究报告。1998年7月-2002年8月: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应用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科负责人;北方工业大学工学院团总支书记,负责超过3000学生的管理事务。发表多篇论文,出版10多种商业管理著作。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150) |  收藏
2009年07月21日 12:44:35

Vanessa Farquharson的绿色生活


[/size]

[size=3]720日,Montreal Gazette报道,Vanessa Farquharson是加拿大国家邮报的专栏作者。她的专栏是教人如何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为了写好自己的专栏,她身体力行,率先过起了不用冰箱,冬天也只吃本地生产的食品,用温水洗澡,用苏打水和醋洗头的绿色生活,想知道她怎么过起这样的生活的吗?

一切都从2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那部著名的电影,以及接连不断的有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的负面新闻开始。Farquharson想到她必须自己做点什么,也为防范全球变暖做点贡献。那个时候她刚刚30岁,和自己的猫住在多伦多一栋公寓里,每天开车上下班,喜欢喝葡萄酒,喜欢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她想过去非洲为一个慈善组织工作,或者辞掉工作到一个有机农场去工作,但是她最好还是觉得自己能做的只有写作。所以她选择了过一年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方式,争取每一天改变自己一个不环保的习惯,并以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这一年的生活。她的这一实验从20073月的一天开始,那一天她的第一个决心是改用可以回收的厕纸。
她说:“我想如果我这样做了,或许有其他人也会学习我的方式。”她的这一年的经历已经写入了她的新书:“裸睡是绿色的生活”(John Wiley&Sons出版社,售价18.95美元)。之所以有这个书名是因为裸睡也是她在这一年中找到的绿色生活方式之一,这样做可以减少每周必须要洗的衣服,减少用水,电以及洗涤剂。
Farquharson回忆说几乎从一开始她就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她自认为不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她害怕遭到周围那些坚定的环保分子的嘲笑,惹来家人和朋友的不满。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开始她从一些简单的尝试开始,比如用温水洗澡,不买微波炉,经常检查自己骑车轮胎的气压等等。慢慢地,她开始一些更难一点的尝试。从4月份开始她关掉了自己的冰箱的冷冻层,5月份她关掉了全部冰箱,也关掉了空调。6月份她把车也卖了。进入9月份,她连厕纸也不用了。
Farquharson说这一年里最难的事情都是和食物有关的。在这一年里她都没有再吃热带地区的水果和蔬菜,农场生产的肉制品,非有机的啤酒,不是本地制造的葡萄酒,还有快餐。她也不能用香草和辣椒(除非她自己种的),不喝咖啡(除非是经过公平贸易的,有机的和本地发酵的),茶也是一样,乳酪,蜂蜜和枫糖都必须是有机的食品。
在最后一个月,那还是加拿大的冬天,她允许自己购买邻近的安省生产的部分蔬菜。这让她的选择余地多了好多。她为自己辩解说,100英里半径以内的加拿大生产的食品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做出好大的牺牲,毕竟只吃这些东西要影响身体的健康。
现在,距离Farquharson的实验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年了。在那一年里她给自己强加的许多限制现在已经不再有了,她重新开始买外地制造的食物和酒,开始购买快餐,但是也都是在家附近不远的地方购买,方便她能用自行车载回。她还是留下了那一年里养成的一些习惯,她现在用的洗头发香波都是同一个品牌,可以重新灌装的。她不再用塑料袋。一次她男朋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拿出了许多塑料袋,这还曾让她恼怒不已。尽管这些变化,Farquharson说她的生活并不反常。她说:“如果你来我家,你会发现一切都很正常。除了用不锈钢水瓶,用帆布袋去买菜,没有汽车,用苏打水洗头之外没有什么不同。”
[size=3][/size]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7412) |  收藏
2009年07月20日 11:54:50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7月19日,昨天去看Just pur rire(嬉笑节)的双胞胎游行,今年的游行似乎没有去年那么多的双胞胎参加,尤其是华人的双胞胎,但是表演性的东西增加了不少,路边围观的观众一点都不少。
跑到St. Denis街上一家摩洛哥人开的电器店逛,他很得意向我秀他新从中国弄来的HTC智能手机,还问我有没有渠道搞进。他还想要二手电脑。以前这些东西不都是从北美向中国运,现在要倒过来。真有意思。
家门前一家1910年的楼房上下三层,其中一半前不久卖出了22万加元的价格,地点有点偏,出租倒是不错。就是这栋差不多100年前的房子还能用,让我有点吃惊。
忍不住跑到Cote de Neige那家影院去看哈利波特最新一集。很明显哈里和他的两个好朋友这一次都长大了,还开始了恋爱。赫敏的扮相尤其靓丽,哈里则显得有点单薄。由于没有看过小说,原来对故事情节知道也不多,直接看没有字幕的英文原文的电影,不少地方还有点难以理解。令人难过的是校长邓布利多这一集的最后死掉了,那个令人讨厌的黑暗教授成了杀死邓布利多的凶手。这个故事今后怎么走,看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讲。对于这么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还是有点令人不开心。这集电影里最搞笑的我觉得是那个魔药potation的教授,他看起来表情很滑稽,尤其是从沙发变人那段。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5889) |  收藏
2009年07月18日 11:46:13

手机版

7月17日,唐蕊发新闻稿说今天手机版正式推出,不过我看到他们似乎并没有发出这条新闻。我忍不住兴奋先写篇评论发出来,庆祝我们手机版的推出。
这次回中国,受了四个刺激。第一看到李贺参加小舅子婚礼,至少用了30%的时间盯着他手机上的小说看。第二看到那本流行的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唐蕊竟然用手机在看。第三,陈英和吴希敏同志向我秀的新手机,陈英的手机MSN, SKYPE, QQ都在上面。吴的手机还可以直接带Wifi, 带Google Map。Michelle XU告诉我有了手机MSN,他老板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他。第四个,Frank和Apple妹妹买的山寨手机,功能之强,价格之低,匪夷所思。
于是我决定要做手机版的光纤在线,我认定这是一个新媒体平台。未来它一定可以为我们带来新收入。
意想不到的是开发过程很顺利,很快Frank就弄出了样子。但是随后问题开始出现,第一个不是所有的手机都可以看到全部内容,第二个,我的手机浏览的时候无法再搜索栏输入汉字。头一个问题开发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还要感谢太太。她无意中的操作让我解决了汉字输入问题。其实我还是不会用我的那部三星手机。
这个手机版今后怎么走,还不知道。我们以往也有一个基于短信的手机版,那个最后没有成功。这次的手机版,方便性和功能上强了很多,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欢。
我在想,下一步是否有哪家企业也会想把自己的网站改成手机版。至少我们可以帮他们弄个简化版。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4805) |  收藏
2009年07月18日 11:30:14

我今天捡的便宜

7月17日,刚回中国的时候在沈阳街边买的两双布鞋到我临走的时候,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所以就决定不要了,穿着Carol送的新皮鞋回的加拿大。回来才发现,我去年在沃尔玛买的那双白布鞋的问题比我在国内那两双布鞋的问题还大。我这个人一贯不喜欢穿皮鞋,于是总想再去买双新布鞋。先是去了Zellers和Winners两家百货店都找不到便宜的,于是决定到Sears去看看。
临走的时候看报纸说Sears清货,到了才知道这个清货真的很疯狂,我还算捡了大便宜。看看下面我买的这些新鞋,价格便宜得让我想不到。尤其是我很满意用差不多10元人民币的价格又买到一双布鞋,而且看起来其质量显然比我在沈阳街边买的要好。
我买了一大堆的鞋才花了100加元(600人民币),唯一的遗憾我看中的两个冬天穿的大皮鞋没有参加打折活动,我拎到收银那里又乖乖拎回去,白麻烦人家服务员去找了一趟。
临到最后,无意间看间那里的童鞋,那么小小一点点的鞋竟然要卖64加元,超过了我所有买的鞋的价格,太离谱了。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9651) |  收藏
2009年07月16日 03:42:28

我的PHP安装过程

7月15日星期三,一连安装了三天的PHP编程环境,一直到今天才终于大功告成,忍不住在这里总结一下心得。
一直想学学PHP,当年毕竟俺也考过个什么程序员证书。可是第一步PHP编程环境的安装就总是个问题。记得两年前我想学的时候就是自己下载半天也找不对正确的东西,后来让李贺给装上,但是后来从来没有用过。这一次又下了决心,还万里迢迢把一本“21天学通PHP”背到加拿大来。照着书上的指示,一步一步去下载源文件,然后解压缩,安装,还有进行文件配置,向Windows目录下拷贝Php.ini和那5个DLL文件。可是第一步Apache的安装环境就通不过。书上说安装成功的标志是输入http://localhost就应该显示It Works的字样,可是我怎么也弄不出这个结果。书上说安装不成功大概是由于端口配置不对的原因,可是这个概念实在太抽象。于是我只好一遍又一遍的调整那个配置文件结果都是不成功。这个版本(11版)的Apahe环境在安装的时候要求一定输入服务器名字和域名,而书上说不用输入,我猜想是不是这个原因。
当天晚上请教Frank,他不肯帮我仔细查原因,推荐了我一个集成化的PHP编程环境下载文件,让我删掉原来的,重新装这个。第二天,我开始删掉原来的Apache环境。不甘心的我又重新装了一遍这个环境,用Frank说的Localhost来作为服务器名,结果不行。于是我干脆删除,重新安装Frank那个版本的环境。由于偷懒我没有到Windows目录下删除那些PHP.ini和DLL文件。结果依然不行。到了晚上,Frank认为我没有删除干净,他要了我的PHP.ini和Httpd配置文件,修改之后重新给我,让我再弄。还是不行。于是只有一条路,全部重新干净地删除我全部以前安装的,重新启动,再重新安装。
到了今天,我按照Frank建议的重做了一次,结果依然不行。这个结果应该在我预想之内。因为我认为安装不成功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是没有删掉那些文件的原因。我找到每次启动apache时出现的语句 make_sock:could not bind to address 0.0.0.0:80
    no listening sockets  available,shutting down
    Unable to open logs
到Google搜索,结果找到PHPChina的页面上有一些指示,告诉我是端口出现问题,同时告诉我去用netstat -a -o的命令检查哪些程序的端口冲突。按照这个指示,我去尝试关掉可能冲突的程序,先是google搜素工具条,然后是飞信,后来我干脆把skype, MSN这些启动时自动执行的东西全部关掉,再去重启动Apache,经过几次折腾后,这个东西尽然管用了,而且PHP程序也执行了。奇怪的是,当我重新启动,google工具,飞信这些都在的时候,我的Apache连同PHP依然工作正常。真的不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反正我现在可以正式继续学习PHP语言了。这也算这几天一个小收获。记下来当做今后的一个参考。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5255) |  收藏
2009年07月14日 10:24:48

冰雹

7月13日星期一,又一个星期的开始,一早还阳光灿烂,到了中午突然阴天起来。今年的夏天雨水似乎一直没有断过。我回来的前一天听说就下过冰雹,今天中午真得让我赶上了。开始是连绵不断的雷声,真的是连绵不断,我坐在临窗的座位上,开始还以为是汽车开过,后来才发现真的是雷声。接下来就是漫天霹雳巴拉地向下砸冰雹,你可以看我用手机拍的照片,地上被打成白茫茫的一片,下了有5分钟才转成雨。
这几天被本地报纸关于新疆的报道弄得很不开心。星期天那个坚决反华的Gazette前主编又出来大放厥词,看来这些人本性难易,无论你怎么对他友好,他都坚定地认为你是他们的敌人。看来不买下他们一两个媒体,是很难改变他们的偏见报道。这不,周六那天我写信过去骂他们忽视暴徒乱杀无辜的事实,人家根本理都不理。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692) |  收藏
2009年07月11日 00:16:24

蒙特利尔的英文媒体如何报道新疆骚乱的?

7/10/2009, 看到新华网上一篇文章分析此次新疆骚乱后西方媒体的报道问题,忍不住也想结合我所在的蒙特利尔市的一些当地英文媒体报道写点东西。
首先是电视报道,事件发生后CBC电视台也进行了简短的报道,解说叙述并没有什么偏向,不过选择的画面是防爆警察和一群维族妇女推搡的镜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开放境外媒体采访的当天记者团被一群维族妇女包围,诉说家属被捕的事件。
9日星期四本地唯一的英文大报Gazette也发表了Canwest集团自己采写的报道。题目是“军队潮水般涌入安宁的城市”。文章中的报道也引述了中国政府,维吾尔分裂人士各方的说法,还专门分析了胡锦涛主席突然回国的原因。文章中还出现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字样。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介绍七五事件伤亡人数的时候,一方面引用中国官方的说法,一方面又引用分裂势力方面的说法有400多人,其中维吾尔人居多。
今天Gazette的报道引用了法新社关于中共中央政治局严惩肇事分子的报道,文章很平实,只是在最后不忘提一句新疆的800万维吾尔人抱怨长期受到汉族不公平政策的对待。文中的照片用的也是维族人的照片。
一位老华侨曾经告诉我,Gazette所属的Canwest新闻集团是英裔控制下的一个长期反共的新闻集团,上一次的西藏事件中他们已经充分显露了这种反华反共的性质。这一次看到他们对于乌鲁木齐事件的报道, 又令我加深了这个印象。
别的不用说,9日那篇他们自己的报道,如果你是一个不清楚新疆情况的外国人,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想得出的只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得出的是中国政府又在欺负这些少数族裔的印象,得出维吾尔人可能是受害者的印象,而离事件显而易见的真相越来越遥远。在平衡报道的原则下,他们把真相单单忽略了。
西方的媒体长期抱着对中国政府不信任的想法,对共产主义嗤之以鼻的思维,还有就是自我中心的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要想西方媒体真实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大概是很难的。除非中国强大到能够控制他们的一家或数家传媒。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6358) |  收藏
2009年07月07日 04:37:08

"顺溜"所反映的当代现实

7/6/2009,上个周末差不多用了一整天时间看完国内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本来以为央视播出的国庆六十年献礼片,又是王宝强的新作,应该会不错,结果是看完之后令我非常郁闷,让我对国内当前的生态现实又多了一份思考。
网上可以搜到不少对这部片子的赞誉,尤其是片中一些比较诙谐的对话,还有诸多演员的精彩演出。我承认这部剧有一些出彩的东西,我比较喜欢的是那个伪军吴雄飞和他的手下老李,再有就是那个说湖南普通话的三营长(我太太认为是湖南普通话,开始我一直以为是不是湖南那个说相声的大兵演的,尽管网上说那是湖北普通话,不过我觉得不像)。至于王宝强的演出,我认为还是他的本色,其性格除了不那么笨之外和士兵突击中并无二至。
真正让我对这部片子感到郁闷的是编剧和导演希望通过这个片子传递的东西,还有央视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剧作为献礼剧。也许编导并没有想传递任何东西,只是想娱乐大众,但是文艺毕竟离不开宣导的作用,尤其是放在央视这个平台上,这个片子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就太大了。
第一个问题:党在哪里?同志在哪里?不仅全剧中只有一个政委的角色,出现共产党字眼的台词也屈指可数。这个片子里,司令,班排长取代了过去党员的作用,同志的称号被弟兄所取代,编导似乎彻底要观众淡忘新四军是党领导下的军队。这样的思想倾向的作品能登上央视一套,让我对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态简直刮目相看。
第二个问题: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看得出来,编导在剧中主要塑造的就是主演的个人英雄形象,西方式的思维方式触手可及。这样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人英雄在中国过去的影视作品里应该很少出现,能在今天出现也反映了整个中国当今的思想现实。
第三个问题:粗制滥造。这个片子的编剧据说是南京军区的首席编剧,他是军人出身,却对历史细节,军事细节,甚至常识性的东西胡乱颠覆,为了情节需要,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剧中细节穿帮的镜头屡见不鲜,如此粗制滥造的作品能够登上央视,能够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国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范围才会造就这样的奇迹。
当代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意识形态,粗制滥造就能成名的社会,从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8155) |  收藏
2009年07月07日 04:11:18

关于“劣质中国制造”的反驳

7/6/2009, 今天的本地公报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制造的社论。这份报纸的立场一贯反华,发表这样的社论不足为奇。我也并非第一次写信回去表明我作为一个华人的立场,这一次我也写了一点。以前他们曾经发表过我的去信,这次是否能发表我也不抱太大希望,只希望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意见,听到我们的声音。



Re:Shoddy merchandise: the new China Syndrome (July 6 2009)

You can really say that some Chinese goods are in bad quality or have some long-term problems for people's health,but you cann't say that all Chinese goods are shoddy merchandise.Don't forget even your iphone, or part of Bombardier's new airplane are made in China also. 
One truth is that more than 95% of imported Chinese goods to western countries use local brands. They are only made in China, but they are still western companies's products. Chinese manufactures should take care of their quality, those importers also should do the same thing.
The only reason that Chinese goods can be cheap is that Chinese workers can endure lower salaries and China is sacrisfying her enviroment to be "factory of the world".  If western importers can give reasonable purchasing price to those Chinese suppliers, maybe that is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oods from China than to warn local customers to be "caveat emptor".


原文如下 :
Shoddy merchandise: the new China Syndrome
The GazetteJuly 6, 2009
Toxic drywall, of all things, now joins the long list of faulty Chinese goods that have found their way to North American markets, along with coffee makers and cellphones that overheat and catch fire, shredding tires, and poisonous children's toys.

Consumers can often simply throw away defective coffee makers and the like, but toxic drywall - which emits dangerous gases - promises to be a far costlier problem. The flawed product has been found in 41 states and three provinces - British Columbia, Alberta and Ontario. This is being called the worst case of "sick houses" in U.S. history.

But even as the U.S. moves to consolidate drywall lawsuits, lawyers admit that holdi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accountable is extremely difficult - largely because international law inevitably lags behind international trade. Laws are corrective measures. Opportunities come first, then problems; remedies arrive later.

In earlier "factory to the world" models - like Japan in the post-war years -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reakneck growth sorted themselves out. Standards rose to meet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import requirements.

But in China, the quality cycle is spinning backward. In his book, Poorly Made in China, manufacturing expert Paul Midler charges that some Chinese manufacturers, eager to win foreign contracts, will submit bids so low that no profit is possible. Once such a Chinese manufacturer wins a contract, it proceeds to cut corners, sometimes endangering customers, of whom there are millions worldwide.

In the U.S., Chinese products account for 40 per cent of imported goods. Their recall rate is huge: Chinese goods make up 69 per cent of all U.S. recalls of goods both imported and domestic, and the rate is climbing: It was 53 per cent last year. The 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s most recent report found that defective and even dangerous products such as lead toys continue to be shipped into the U.S., despite having been placed on recall lists.

Canadians are not immune: China has been our second-largest source for imports, after the U.S., since 2002.

Western consumers often expect to be protected by government, and have been caught off-guard by what feels like an avalanche of shoddy merchandise. But in fac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inspect and test rigorously all the merchandise that flows into this country.

The usual solution to defective manufacturing - exposure followed by some kind of judicial or government action - is difficult in the case of China. Chinese officials don't want exposure; nor do those Chinese manufacturers who cut corners. There is no free press. Outside media or manufacturing experts are not allowed free access to factories.

Faced with mounting criticism, China recently introduced a food-safety law. Critics point out, however, that few enforcement mechanisms exist.

Cheap goods can be too cheap. Each new case of a dangerously flawed product prompts importers, Western retailers, and consumers to push back harder against shoddy goods; eventually Chinese law and practice will squeeze out most abuses. But until then: well, what's the Chinese for caveat emptor?

http://www.montrealgazette.com/Business/Shoddy+merchandise+China+Syndrome/1762963/story.html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6341) |  收藏